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李群玉《火炉前坐》赏析
李群玉
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赏析: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远,透露出作者的寂寞身世和内心的孤愤。
诗的起句写室内情景:一盏孤灯,照着无法成眠的诗人。灯是“孤”灯,已经表现出那种寂寥的情境;而青灯照壁,夜不能寐,更隐隐透出一种莫名的愁情。这种在绝句中称为“写景陪起”的起句,在这里起了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刻画内心情态的作用,并点明时间,勾画出诉之于视觉的形象。第二句宕开一笔,由室内而室外,描绘出一个具有特征的空间,构成诉之于听觉的形象。“风雨满西林”,风声,雨声,林涛声,落木的萧萧声,声声入耳。一个“满”字,更笔酣墨饱地写出了雨烈风狂的情状。是西林的风雨声撩人愁思,使诗人长夜不寐?还是满林风雨象征着诗人难以平息的心潮?从诗人情景交融之笔看来,恐怕是二者兼有吧。
第三句在绝句的写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有转折得力、另开新境之妙。在前面两句实以写景之后,第三句出之以虚以写情,使前面的形象描写具有思想内涵的深度,并使全诗跌宕顿挫而逼出末句。在这里,诗人点明“多少关心事”,然而,是家事?是国事?抑或家事而兼国事?他都没有一字提到,只在第四句勾勒了“书灰到夜深”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一句其妙有三:一是点明“火炉前坐”的诗题;二是“夜深”照应起笔的“不寐”,开合有致;三是通过关于“书灰”动作的细节描写,深入而含蓄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创造了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境。“书灰”是活用“书空”的典故。《晋书·殷浩传》记载,浩为中军将军,受命领兵去平定“胡中大乱”,中途将领叛乱,功败垂成。桓温就此“上疏告浩”,“竟坐废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县。”浩被黜放,“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诗人未便明言的隐衷,也许可从此典推测一点消息吧。
-
丑奴儿①?书博山②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③;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④。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⑤;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①:丑奴
-
茶山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李杜陈黄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
-
客疾无根莫浪忧,今朝扫尽不容留。饭囊酒瓮非吾事,只贮千岩万壑秋。
-
清代文学史简明年表 公元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明亡。清兵入关,清王朝统治开始。顺治十八年(1661),清灭南明政权。·清初,钱谦益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钱谦益为“虞山诗派”领袖,
-
华夏共祖少昊简介本名:少昊别称:玄嚣字号:金天氏所处时代:上古时代民族族群:华夏族、东夷族出生地:穷桑出生时间:上古去世时间:上古主要成就:发展繁荣了华夏早期
-
古风李白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
-
一落千丈造句十一则
-
雨霖铃①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②初歇。都门帐饮③无绪,留恋处,④兰舟摧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念去去千里烟波,⑦暮霭沈沈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
一苦寒窗十年志 鸣鹤乘风不移气 水滴石穿业精不舍 海阔天高学贵有恒 中道莫踌躇努力进行求上达 前程颇远大乘风飞去属高材 沐化雨春风喜盛世繁荣初折桂 谢深情厚谊为中华崛起而干杯
-
移得绿杨栽後院。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几叶小眉寒不展。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作品赏析【注释】:此词将旷怨之情融入柳寄离情的境界中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