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帝王诗文校注》:帝王诗文与主流文学
该书广搜博采,收录自秦至隋203位帝王的800余首诗、4000多篇文,在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总集的基础上,辑佚上有了新的收获。但该书最重要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更新、更全的唐前帝王诗文文本,而在于为这些诗文作了全面的校注,其中绝大部分是从未注释过的。全书体例设计颇有新意,每位帝王都分小传、正文、校注三部分。在小传中又细述生平思想、诗文创作和著述流传情况;于正文前则有解题,包括题名情况、诗文出处、篇目分合、主旨大意、题目语词解释、系年等内容;校注部分也严格遵守当前学界通则,均标注版本来源、书名卷次,对于诗文所涉及的制度、名物、词汇、典故等均能要言不烦地解释,并广泛吸收、考辨诸家之说。故而,该书在体例上兼具学理性与适用性,是一部自具特点的诗文校注总集。
唐前帝王起于秦始皇止于隋炀帝,从帝王文学创作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最值得关注的时段。因为只有这个时段中的曹魏时期曹操父子、梁朝萧氏家族能够正大光明、堂而皇之地进入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建安风骨”是后来诗歌的重要艺术源泉,曹丕《典论·论文》、萧衍之子萧统主持编撰的《昭明文选》是文学批评的经典著作。唐及其后的帝王或帝王家族恐怕再也无人能如此影响中国文学的整体走向,引起文学史家的高度关注了——可以相类比的只有李璟、李煜父子,但他们的影响主要在词,范围小一些。所以,由秦至隋的文学发展中,帝王文学是绝不可以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如刘跃进为此书所撰序言中提及的马克思那段话所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帝王的文学态度、文学主张、文学趣味,直接影响着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学发展。
本书呈现了200余位帝王的全部诗文创作,并且细致梳理了文本,让我们能够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这个时期帝王诗文创作的全貌,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可供玩索的新课题,即如何从文学或文化的角度确定帝王群体诗文创作的特殊性?唐前诸帝与其他时段的帝王诗文写作相比,其内涵是否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与主流文学的发展又有什么关系?这是该书引起笔者的一些思考,也是此书在文献辑校之外指示的研究方向,诸位贤达如能就此撰写相关论着,则更可见此书的学术意义非止于一般的诗文校注而已。
《唐前帝王诗文校注》 李修余、陈朝辉 主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
-
帘外风筛,凉月满闲阶。烛灭银台,宝鼎篆烟埋。醉魂儿难挣挫,精彩儿强打挨。那里每来,你取闲论诗才。咍,定当的人来赛。
-
残花酿蜂儿蜜脾①,细雨和燕子香泥。白雪柳絮飞②,红雨桃花坠③,杜鹃声里又春归。纵有新诗赠别离,医不可相思病体④。 ①蜜脾:蜜蜂酿蜜的巢房,连成一片,其形如脾,叫做蜜脾。王禹《蜂记》:“
-
《秦风·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
鸟之声聚于林,兽之声聚于山,人之声聚于市。是声也,盖无在无之。而当其所聚,则尤为庞杂沸腾,令听者难为聪焉。今人入山林者,闻鸟兽之声,以为是天籁适然,鸣其自乐之致而已。由市声推之,乌知彼羽毛之族,非多求
-
乾隆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强悍的专制措施,但并没解决传统政治中的基本问题——腐败。在专制社会想根除贪污,就如同让大海停止波动一样不可能。对于腐败,监督力量不外有二:一是儒学价值观;一是最高统治
-
公元1676年,即康熙十五年,正值三藩之乱的时节,清朝廷在各地大量用兵,兵饷骤然上升,财政收入有限,“军需浩繁,国用不足”,于是加税。据清人笔记《阅世编》记载,当年清廷规定,民间无论拥有房
-
■他是一个留着长辫子的混血儿 ■他被孙中山、林语堂称之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 ■他对中国儒家文化“忠贞不渝” ■他精通9种语言,却反对西方文化 以一袭破旧
-
周邦彦简介|生平
-
[摘要]每个人大概都有一段激烈而艰辛地探索自我不断重塑自我的过程,然后从某个阶段开始逐渐定型,不再发生大的异变。我的这种自我探索,我觉得差不多已经度过了狂飙突进期,而进入平流缓进状态。 在年轻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