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文学的熟悉与陌生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学
一
与以前使用过汉字的其他国家一样,很多韩国人一听到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就觉得很熟悉,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有时,虽然自己没有读过,但还是有已经读过的感觉。其实,很多韩国人从小就常常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本也有很多种类。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只在于汉字文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文学作品含有很丰富的故事性、哲学性和启发性,所以至今仍然很受欢迎。
其实,我们选择阅读一部国外作品,其重点不在于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历史等。就是说,很少人为了了解英国而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或为了了解俄罗斯而读托尔斯泰,或为了解德国而读歌德。对中国也是一样,一般读者不是要了解中国而读中国文学作品,而是通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领悟人间的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奥妙关系以及平时不易看到的、隐藏着的人的内心等。所以,很长时间,很多人喜欢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事实上,不只是中国古典文学,世界名著大都也因此一直受到大众的欢迎。
二
而如今,在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时,很多外国人的心态却有点不一样了。读古典文学的时候,对“文学”的好奇心比对“中国”的好奇心更强,但是读中国现代小说时,对“中国”国家这个空间的好奇心比对“文学”更强,比如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好奇心,对发展很快、取得很大成就而引人瞩目国家的好奇心以及日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的好奇心等等。总之,很多外国人在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时,都有着这种心态。
从前年到现在,在韩国有一本书特别畅销,就是韩国小说家赵廷来以中国背景写的小说《丛林万里》。想了解中国的韩国普通读者特别喜欢这本书,甚至很多公司正式地把这本书推荐给职员。看了这本书的促销词,就能明白这种现象的原因:“能了解中国就能了解世界。”这个现象告诉我们,现在许多选择中国作品的读者,是因为要了解中国而选择一篇作品,当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是这样。
我们不能否定,一般国外读者决定阅读中国现代作品时,很容易选择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但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更多的外国读者不容易选择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除了有关中国专业的学生以外,一般的韩国学生读中国文学作品时,他们的反应都很相似:“很难”“不容易理解”“很陌生”等。 其实中国专业的学生们也有这种情况,因为不知道中国现当代社会的特殊情况,就不容易了解作品。
其实我觉得,文学作品里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不能分开的。许多世界名著和中国古典作品也有独特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但是这种背景绝对不妨碍读书行为,也不妨碍读者受到感动。虽然不知道历史上的、社会上的背景,也可以理解人物的心理结构、作品中的世界。
小时候,我一直很喜欢看小说,所以大学毕业后,不顾一切地决定学习中国现代小说。上世纪80年代,韩国大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现代小说,更不必说中国当代小说。我也是研究生生活开始以后才认真地读中国现代小说的。
三
对有叙事性的作品来说,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讨论其好处,但是对于一个外国读者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部文学作品的故事性、哲理性和描写方法。许多古典文学作品经久不衰,继续让我们从这些方面受到感动。好的故事性不让我们随便放弃读书行为,有深度的哲理性不让我们放弃对人生的思考,好的描写能把作品的故事性和哲理性衬托得格外迷人。
直到现在,最走红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都具有很强的、很独特的故事性和哲理性,他们的故事背景都是很特殊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说,对历史有深度的理解就能产生有深度的故事。现在对“历史”的解释一方面越来越广,一方面越来越细,表面上看来渺小的事情也需要更广义的理解,但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故事是源自有生命力的历史观。
20世纪以来,形式或技巧成了关键性的重点。其实作品形式里已经包含著作家的哲学、对世界的看法等。但是,有的作品(包括诗歌)的内容(故事性、哲理性等)不胜于形式和技巧。这种作品让读者感到空虚。幸好中国文学作品的传统一直是作品的内容胜于形式和技巧的。质朴的形式却让我受到更大的感动。这不意味着中国文学作品没有独特的技巧性。我觉得中国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幽默性。这种幽默不是在语言上轻薄地幽默,而是看透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以后才能产生的幽默,所以很多作品以幽默方式表现出他们的人生、哲理等。这句话也不意味着所有的中国作家一定要写幽默,我要说的是,在中国作家们的血脉里已经流淌着他们特殊的幽默感。美国作家的幽默跟英国的幽默不一样,中国作家的幽默跟他们也都不一样。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能发挥自己的特点,写出有深度的好作品来。
(作者为韩国汉学家)
-
“过犹不及”,出自《论语·先进》,简言之,即做事超过或不够,都是不合适的。“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就在于讲究一个“度”字,它不仅渗透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在于个
-
题农父庐舍 丘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注释: [1]东风:春风。 [
-
明月万家*。蟋蟀哀音。何人不起故园心。一语最难留断袖,说观云林。回首玉堂深。谁*纶音。都门无酒与君斟。只赋祈招当赠别,如玉如
-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
-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一说本姓张,名喟,苏州吴县人,享年五十四岁,明末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金圣叹生活于明清之交,
-
朱弦三叹。宝瑟凝尘满。更奈芙蓉秋思晚。湘浦离歌欲断。往年尊俎风流。忆君送客江楼。此日江缕送客,忘怀赖有沙鸥。
-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作品赏析【注释】: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
-
浪淘沙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丝。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
少年游 【宋】欧阳修 阑干十二独凭春 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 二月三月 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 江淹浦畔 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
元朝的疆域范围 元朝的前身为蒙古汗国,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成立时领有大漠南北与林木中地区(今贝加尔湖一带)。经由成吉思汗等蒙古诸汗的经营,以及三次西征之后,蒙古汗国东达日本海与高丽、北达贝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