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政敌是自家人:宗亲带来的麻烦
荒唐的明武宗正德帝
本文摘自《帝国的溃败》,作者:张鸣,东方出版社
中国人最重血缘,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家人终归向着一家人。好事,在自家人中间分润;自己人做了坏事,尽可能不出门。胳膊断了,折在袖子里。但这个规矩,放在皇帝身上就不大灵了。做皇帝的,有点麻烦。尽管皇室讲孝悌,讲友爱,比民间调子还高。但事实证明,对皇帝构成最大威胁的,就是皇帝家族中人,血缘关系越近,威胁越大。
刘邦做了皇帝,大封宗室,给后辈留了一堆的同姓王。但他的后辈发现,恰是这些自家人构成了王朝的颠覆性力量,叛乱不已。刘邦的子孙花了三代人的努力,费尽心思,削弱和架空了藩王,才算从制度上消除了宗藩的威胁。
另外,两千多年来,皇室之间的父子相残,兄弟互杀,悲惨的故事不绝如缕。权力格局放在那里,他们比平头百姓的血亲之间,更易于互相砍杀。在西周的宗法血缘制被破坏之后,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也一并消失,既然没有了嫡长子继承的铁律,那么凡是老皇帝的血亲,就都具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只要这些人手里有土地、财源和军队,就难保他们没有觊觎皇位之心。不是所有藩王都会造反,但这些人造反的概率却相当高。一般人的继承制度可以是家产诸子平分,但皇帝制度下的继承,如何平分呢?皇帝只能有一个,总不能兄弟轮流做。
从这个意义上说,皇帝的真正政敌是他的自家人。所以,自西汉以后,宗藩从不实封,即使有兵,也是老弱病残。只有西晋,晋武帝昏了头,部分地方重回汉初,实封藩王,赋予兵权。结果晋武帝死后,不旋踵就闹出了八王之乱。
这个简单的道理,明太祖朱元璋不是完全不明白。但这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对自家人的感情实在太深,对别人的猜忌心也太重。说破大天,还是觉得自己家人靠得住。于是朱元璋大封宗室,自家的子侄,都成了藩王。别的王朝,即使藩王到了封地,也要接受地方官的监督。但唯独明朝,地方官要接受藩王的监督,不管官位多高,见了朱家人,就矮一截。特别时刻,藩王还可以护卫王室,清君侧。藩王有兵,有权,也有钱。不仅藩王,凡是朱家的子孙,都被国家厚禄供养,不仅要养他们本人和家眷,还要养他们的属官和下人。
唯一的一点防范,就是藩王不辖地,不治民。但是,这样的做法,在实际上更加骄纵了藩王,让他们只管享受,没有丝毫责任。如果有封地,藩王的消费就会限于封地之内,租税或多或寡,要看你治理的效果。而明朝的藩王,不论当地收成好坏,治理状况如何,反正他那一份收入是旱涝保收。结果呢?反而鼓励了藩王和宗室乱来,反正花多少钱,国家都得背着。
自朱棣由藩王发动叛乱入主大位之后,出于对别的宗室效尤的担心,明朝藩王的兵权被削了,护卫减少到了只有象征意义的地步。但宗室的享受,却没有丝毫减少。藩王叛乱的危险度固然降低,但宗室的供养,却日益成为王朝越来越背不动的负担。北方数省全部的赋税,用来供养本省的宗室都不够,地方政府的开支,就只能依赖别省。如果来源不畅,就会额外搜刮,加重民众的负担。而且,虽然藩王由国家供养,但他们可以自己买地,也可以设法得到皇帝的赐地,某些善于经营的藩王,因此经济实力不弱。而护卫制度虽然被削弱,但框架还在,只要上面的控制弱了,就可以“借壳上市”,发展私人武力。
明朝第十一个皇帝明武宗朱厚照,老子死的早了一点,15岁登基。这个尚未成年就骤登大位的小皇帝,其实是个根本没有完成起码的社会化的顽童——由于是明孝宗的独子,未免骄纵,教育就谈不上了。老爹死的早,朱厚照15岁便成天下至尊,社会化的过程就只能泡汤了。
舞枪弄棒,好玩打仗游戏,是多数男孩子的习性。但是,明武宗朱厚照却把这个孩童时代的习性,保持了终身。他一共做了16年的皇帝,除了纵欲渔色之外,大部分时间在游乐嬉戏,玩打仗的游戏,自己封自己为总兵、大将军。成年累月,他泡在皇宫外的豹房,沉湎于游戏胡闹,周围一群能玩会玩的太监、混混和武夫。朝政,自然也由这些人把持。一脑门子儒家教条的朝臣们越是劝谏,他就越是不耐烦。明朝是个君重臣轻的时代,皇帝要是刻意打算胡闹,臣子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可想。
这样一个荒唐到家的顽童皇帝,自然会将朝政弄得一塌糊涂,生民涂炭,民变蜂起。自然,也就给某些藩王提供了觊觎皇位的机会。首先起事的是在宁夏的朱寘鐇,起事的名目是清君侧,诛权宦刘瑾。好不容易镇压了安化王,明武宗朱厚照也得表示一下,减免赋税,赈济灾民,权宦刘瑾因此而失宠,最后被杀。其实,安化王的起事仅仅是预演,更大的风波还在后面。封在江西的宁王朱宸濠,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个比朱厚照更明白事,也更有野心和才华的人。因此,他的实力要比别的藩王大得多——占有的土地几万亩,还有许多产业。所以,宁王朱宸濠可以拿出很多钱来收买皇帝的左右,为他大开方便之门。不仅护卫得以恢复,而且宁王朱宸濠对地方的控制也加强了。地方官反映宁王问题的奏报,不是被截下,就是报上去也没有人理会。在宁王朱宸濠的帐下,聚拢了许多失意士人和江洋大盗;而私人武装,达到数万人。
一个藩王,聚拢数万武装为霸一方,造反的迹象早就彰显。警告之声,也不断传到朝廷。但是,耽于享乐的朱厚照根本不加理会。直到事情到了不可控制的份儿上,明武宗才有所察觉。宁王朱宸濠迅速起事,起事前,他召集地方官议事,拿下所有持异议的人。后来在平乱中起决定作用的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因为一点小事耽搁,未能赴会。否则,这场叛乱的结果还真不好说。
幸好,江西有个王守仁;幸好,王守仁没有像其他几个反抗宁王的地方官那样,被宁王借开会之名杀掉。王守仁在最短的时间内,擅自以兵部的名义调集了江西地方的军队,以最快的速度,拿下了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没有听谋士的建议,以最快的速度直扑南京,而是在安庆长时间滞留。见老巢失陷,又马上回师去救,结果掉进了王守仁的圈套里,被王守仁打得落花流水,兵败被俘。
叛乱已经平息了,明武宗朱厚照这个顽童却在玩伴的怂恿下,要御驾亲征。在折腾了沿途百姓个够之后,宁王朱宸濠被押解到南京。朱厚照的玩伴们布置了一个好玩的游戏:让大批士兵围在校场,当场将宁王朱宸濠放掉,在四面军队的包围圈里,明武宗朱厚照身披戎装,手持武器,纵马过去,像老鹰捉小鸡一样,将宁王朱宸濠拿下。相当于这场平叛之战,最后的功劳是皇帝自己的。其实,如果宁王朱宸濠手里也有家伙,两个人一对一决斗,胜负还真的难以预料。
安化王朱寘鐇和宁王朱宸濠的起事,按一般的王朝规矩,当然是造反。但按明朝的规矩,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却未必没有一点道理。因为当初朱元璋设立宗藩制度,就包含了让他们拱卫王室,甚至清君侧的权力。安化王和宁王都可以说,他们的行为,是在一个政治昏乱的时刻,挺身而出,捍卫朱家天下。而且,客观地说,就人品而言,无论是安化王还是宁王,都比明武宗朱厚照更合适做皇帝。
当然,对于多数朝臣而言,即使皇帝再昏乱,再荒唐,在藩王和皇帝之间,他们还是会选择皇帝。这就是所谓的王朝大义,不管怎样,不能坏了规矩,乱了秩序。当年燕王朱棣的好事,有一,不能有二。无论朱元璋怎么想,规矩都是这样的。否则,王朝很快就会玩不下去了。不是深明事理的王守仁对于明武宗朱厚照有什么偏爱,而是朝廷大义,就是如此。
朱元璋是个狡猾的农民,一个见多识广的流氓。但是,他绝对想不到,他异想天开定的制度,给他的后辈子孙带来这么多的麻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种下了大明王朝覆灭的种子。如果没有那么沉重的宗室负担,明朝的赋税不会如此之重,加了又加,直至民不堪命。
-
送僧归日本 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赏析: 上国,这里指中国。浮天句
-
云鬓犀枕,谁似得、钱塘人物。还又喜、小窗虚幌,伴人幽独。荐枕恰疑巫峡梦,举杯忽听阳关曲。问泪痕、几度*罗巾,长相续。南浦远,归心促。春草碧,春波绿。黯销魂无际,后欢难卜。试手窗前机织锦,断肠石上簪磨玉
-
清江引·惜别 贯云石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 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 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贯云石:1286-1324,原名小云石海涯,号酸齐,又号芦花道人,维吾
-
清江引·九日 无名氏 萧萧五株门外柳。屈指重阳又。 霜清紫蟹肥。露冷黄花瘦。 白衣不来琴当酒。
-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
-
李泌是中唐最具魅力指数的明星职业经理人,作为唐朝“最牛道士”,他深谙佛道儒的出世入世思想,一生经历惊心动魄又闲云野鹤的四次政治下野和五次离开京城。有如神仙般传奇的一生,兴之所至可以指点江山,
-
王安石写的诗词 词:《桂枝香·金陵怀古》《浣溪沙》《南乡子》《渔家傲》《菩萨蛮》《桂枝香》《千秋岁引》《伤仲永·集句》《伤仲永》 诗:《梅花》《明妃曲二首》《商鞅》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品赏析【简析】:首二句见辋川中花木幽深,静中寓动.后二名有一派天机,动中喻静.诗意深隽,非静观不能自得.【注解】: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
-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①。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②,载我在潇湘画里③。 ①“落残霞”句:落霞。鹜,野鸭。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
-
《长安春望》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此诗写感时伤乱,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望归之情。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笔法老辣,体现了“大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 长安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