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长长,宜于读书
夏日长长,宜于读书。
好比人之中年,去了浮躁,多了沉稳,人生渐趋佳境。夏天也是如此,暗了“嗾人狂”之春色,远了“迷人眼”之乱花,有的只是沉静、淡定和从容。这正是静心读书的最好时光。
夏天,书房的颜色宜简不宜繁,宜冷不宜暖。“绿满晴窗草不除”,周边环境得自然之景为最佳。倘使地面无草,窗前有树也行。参天高树,几根树枝,披一身丛丛簇簇的碎叶,于窗前探头偷窥;或挂几片宽大的叶儿,于窗前轻轻摇曳。这样,夏日阴阴,屋内凉凉,想想真是醉人。如果身处闹市,不幸房前无绿,可换上深蓝墨绿的窗帘。阳光透过窗帘,屋内映满蓝幽幽之光,同样使人沉静安然。
书房最好不用冷气,冷气使得空气失却自然,失却夏天本来的味道。可将吊扇调至低档,节奏平和,不疾不徐。微风习习,仅能吹动纸角和鬓边发丝;扇叶轻轻地摇晃、摇晃,永远的旋转、旋转,似在述说着古老的故事,又似在记载着夏日的悠悠长长。书房里宜茶不宜抽烟,烟味同样破坏了夏天太阳的味道,甚至将蓝幽幽的色彩贮入了闷热与浮躁。书房里也可设简陋之床,铺上凉席。可坐着读,躺着读,或蹲着读,怎样舒服就怎样读。
“蝉噪屋愈静”。没有任何声音的自然接近于寂灭,反而不宜读书。静,是要有声音的静。在我看来,除却人声,只要是自然中无意识发出的声音,即使是像剪刀般的乌鸦声、锯子般的鹳鸟声,也都会被大自然厚重的寂静所吸收融化,成为一种有声音的寂静。就像这蝉鸣,不管它如何悦耳,如何千篇一律的枯燥,久而久之,也成为了长长夏季中不可缺少的有声音的寂静。况这声音无限拉长,与这长长夏日配合得如此默契,算是为读书添香了。
“阴雨绵绵懒出门,炎炎夏日好读书”,在连绵的雨天里和炎炎夏日里读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们都蛰居屋里懒于出门,用不着担心有人打扰。屋外也无人声喧闹,层层叠叠的雨声与长长短短的蝉鸣,无意间给心灵敷上了一层镇静剂,可静心静意读书了。
夏日读书与冬夜读书,其趣都在一“长”字,但又不尽相同。冬夜读书,着眼于一“冷”字,适合钻研学习,纵向深入。夏日读书,则着眼于一“闲”字。清晨,太阳开始了它一天漫长的旅程。它从从容容,慢慢悠悠,在天庭里踱着方步。时间似乎停滞不前了,光阴被无限拉长,窗前映入的幽幽之光似乎走向永恒。一切外界人事上的干扰都可从心灵中摈弃,此时的心绪,也悠闲散漫。
漫无目的性的读书,可从名著中旁征博引,顺藤摸瓜,横向发展。这种不带功利性的轻松阅读常常给人以惊喜,原来一直懵懂无知的内容,会在一瞬间豁然开朗;许多不相宜的东西却能找到骨子里的契合点,许多近似的内容也能找到本质上的区别。读得累了,倦了,懒卷诗书,自然入梦乡。“日长与睡也相宜”,“睡起芭蕉叶上好题诗”,可谓是尽享夏季读书之妙了。
大抵冬夜读书显深邃,秋天读书显清幽,春阳中读书有奋进。而夏日的悠悠长长、宽延绵远的特点,读书就显得随意与闲适。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剩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词作
-
【狗熊耍门棍】——人熊家伙笨 【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 【狗吃猪食】——乱插嘴 【狗抓刺猖】——无从下手 【狗的牙齿】——参差不齐 【狗钻篱笆
-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作者简
-
我手边有一本《四书五经》,把《大学》、《中庸》、《论语》等等经典全部囊括在其中,没事的时候翻着看一看,我对这些经典没有很深的研究,因此,站在一个门外汉的角度,试图把孔子在《大学》、《中庸》、《论语》中
-
这世间最美好的相遇不过久别重逢。今时今日的离别好像太过轻描淡写,而对于古人来说,一次短暂、偶然的分别,也许就意味着再无见面之期。
-
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边疆,一直怀有野心,一旦有机会,就想将中国的边疆从中国分裂出去,成他们的殖民地。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新疆各族民众在西北回民起义的影响下,发动了反清起义。一些封建主和宗教
-
木兰花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栏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
蝶恋花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①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祝 泪眼问花花不
-
四字: 吉星高照;福地呈祥 燕贺新禧;莺歌阳春 福临吉地;春满华堂 春光入户;福气临门 千祥云集;百禄并臻 门迎百福;户纳千祥 新居焕彩;华堂生辉 物华天宝;
-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刘叉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词语解释】 水:比喻剑。 【诗文解释】 宝剑在握,犹如贯注古今的流水在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