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习俗:吃月饼
【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苏东坡有诗可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饼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做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当时的节物重在尝新,如尝石榴、枣、栗、橘、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
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盛于明朝,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所以,月饼在民间被称为“团圆饼”。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从书中介绍的制作工艺看,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供给北京皇宫中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清代北京中秋祭月除香灯供品外,就是团圆月饼。供月的月饼大的直径有一尺多长,上面有月宫、蟾蜍、玉兔等图案。
现代月饼有浓郁的地域风格,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甬式月饼等,月饼内馅、形制及加工方法上也各有不同。北京月饼,酥皮、冰糖馅;广式月饼以糖浆面皮为主,有酥皮、硬皮两种,月饼有咸甜两味,馅有肉类与莲蓉、豆沙等;苏式月饼,也是酥皮,饼馅常用桃仁、瓜子、松子,配以桂花、玫瑰花等天然香料;甬(宁波)式月饼,酥皮,多用苔菜为馅。传统的月饼糖多油重,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流行以果类为馅的低糖月饼。
中秋月饼的吃法很有讲究:一般切月饼都要均匀切成若干份,按人口数平分,每人都享受一块,象征家庭成员是团圆的一部分。如家中有人外出,便特地留下一份,象征他也参加了家庭团聚,这块月饼留待除夕他回来享用。这种以饮食团聚家人的方式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习惯。 (来源:《我们的节日》)
-
凭阑人·春愁 徐再思 前日春从愁里得,今日春从愁里归。 避愁愁不离,问春春不知。 徐再思:字德可,嘉兴(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平生好吃糖,故号“甜齐”.曾
-
立秋前一日览镜 朝代:唐代 作者: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鉴赏: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
-
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白朴简介:白朴和马致远是王实甫之外,以文采见长的作家。白朴,字仁甫,一
-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
林冲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愚笨。之所以说林冲是大愚,李逵是小愚,是因为林冲的愚很隐蔽,隐蔽到表面几乎丝毫看不出,甚至还会让人——包括他自己——产生一种林冲心里很有算计的错觉。而真正误
-
延寿; 登高。 黄花宴; 红叶诗。 三三令节; 九九芳辰。 凤岭设赏; 龙山落冠。 愁闻风雨; 讌会湖山。 登高赋诗; 含饴弄孙。 三三
-
本文摘自:《周汝昌评说四大名著》,作者:周汝昌,出版:中华书局 《水浒传》里什么人给我的感动最多?可以说第一个就是鲁智深,鲁达。你说这个人物可爱不可爱?他为什么使我感动?他不过就是搭救了一
-
20世纪中国道教哲学研究 吕鹏志 本文试图对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的道教哲学研究作一全面描述和评论,为认识道教哲学和进一步研究道教哲学提供一个比较详细的线索。 一、道教哲学研究的特点和
-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尧 舜 禹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
-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②。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③。刚道得声保重将息④,痛煞煞教人舍不得⑤,好去者前程万里⑥。 忧则忧鸾孤凤单⑦,愁则愁月缺花残,为则为俏冤家⑧,害则害谁曾惯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