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传统文化

月亮与诗词 最钟情的意象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5-17 21:59:41阅读:460
“咏月”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大主题,几千年来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研究室赵仁珪教授,专门就中国古诗中的咏月诗进行了一番解读。

  赵教授说,咏月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月亮可以说 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古诗中的“月”表现为以下几种象征:首先是象征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次是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第三是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按照闻一多的解释,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第四是把月亮作为纯洁无暇、没有任何污染的象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比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这里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古人还常常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古人何以对“月”情有独钟,赵教授认为,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可以超越空间,正所谓“天涯共此时”。所以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托情。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有感叹世事多艰、光阴易逝的;有排解怀才不遇、慨叹宦海沉浮的;更有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赵教授说,古代诗人中最擅长写咏月诗的当属李白,他一生中创作的与月有关的诗多达320余首,从少年时代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后来《将尽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及《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将一生才情寄托与山水月色,写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佳句名篇。李白在《把酒问月》中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来表现“明月长在,人生如寄”的感慨。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先人所创造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重游的广阔空间。赵教授说,中秋读读咏月诗,不仅是一种精神享受,对年轻人来说,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温和再认识。

TAG标签: 月亮

猜你喜欢
  • 庆东原·泊罗阳驿·赵善庆

    庆东原·泊罗阳驿 赵善庆 砧声祝蛩韵切。静寥寥门掩清秋夜。 秋心凤阙。秋愁雁堞。秋梦胡蝶。 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

  • 苏轼《题宝鸡县斯飞阁》全诗赏析

    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野阔牛羊同雁鹜,天长草树接云霄。昏昏水气浮山麓,泛泛春风弄麦苗。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

  •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全诗赏析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杜甫 序: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

  • 被康熙帝当面称赞的家族 家教家风有何不一般?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1667)中进士,为康熙皇帝所信任,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死后谥号“文端”,赠太子太傅。张英一生著作颇丰,其中《聪训斋语》和《恒

  •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宋之问《送别杜审言》翻译赏析

    《送别杜审言》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首句便营造出寂寥情绪;加上“君”竟要远行万里,更令人嗟叹。诗人因“卧脖不能将朋友送至渡口桥边,故感觉到江上远远烟树都含

  • 辛弃疾《朝中措 夜深残月过山房》全诗赏析

    夜深残月过山房。睡觉北窗凉。起绕中庭独步,一天星斗文章。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

  •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权德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赏析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赏析: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创作年代,中唐,作者姓名,权德舆,文学体裁,五言绝句。这

  • 记寻大龙湫瀑布(清)方苞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1]:“其始闢者皆畸人也[2]。庸者继之,或摽田宅以便其私[3],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4],故蹊径可寻者希。”[5]过华严[6]

  • 李白故事:李白泪别汪伦的故事

    李白非常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他多次漫游长江南北,黄河上下。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上,几乎印满了李白的足迹。那些烂漫的山花发出一阵阵芳香,那些快乐的小鸟“啾啾”的叫着,大自然在李白的眼中充满了诗

  • 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冯延巳《采桑子》赏析

    【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文学知识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风云人物
  • 国学资讯
  • 儒家
  • 道家
  • 墨家
  • 法家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