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及译文赏析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入太学,以程颐之友为师。与论经史大义,深奇重之。中绍圣四年进士第,哲宗亲擢为第三。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二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零陵簿称二人流人邹浩所请托也。蔡京素恶安国,得簿言大喜,命置狱推治,卒无验,安国竟除名。未几,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复安国元官。政和二年,丁内艰,移江东。父没终丧,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在告。门下侍郎耿南仲言安国意窥经筵,不宜召试。钦宗不答。安国屡辞,南仲又言安国不臣。钦宗曰:“渠自以病辞,非有向背也。”每臣僚登对,钦宗即问识胡安国否。金人薄都城。子寅为郎在城中,客或忧之,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敌围益急,钦宗亟召安国,诏竟不达。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侯仲良言必称二程先生,他无所许可,后见安国,叹曰:“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真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复有斯人也。”安国所与游者,谢良佐、杨时皆程门高弟。安国之使湖北也,时方为府教授,良佐为应城宰,安国每来谒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安国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学道,乃不复措意。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
(节选自《宋史·胡安国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B.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C.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D.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史台是我国古代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这个部门里的官员常被称为“台臣”。
B.“告”在古代是指官吏休假,此处的“在告”表示传主一直想向皇帝请假。
C.“经筵”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在宋代正式制度化。
D.“登”本义是上车,引申为“进入”,因此“登对”就是指大臣上朝回答皇帝的询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安国学问深厚,多蒙长上关爱。他在太学读书时,师从大儒程颐的朋友,并受到老师的器重;中进士时宋哲宗亲点第三,后来为官又多次得到宋钦宗的关照。
B.胡安国尽心王事,却遭无端陷害。他在湖南时,奉旨向朝廷推荐乡里的才俊之士,本出自一片诚心,却由于权臣听信诬告,导致他被追究,莫名其妙地被免职。
C.胡安国屡被征召,但却无意仕宦。朝廷多次授他官职,他则屡辞不就;他早年出来做官都是为了奉养双亲,等到父亲去世后,他觉得纵然俸禄再多,也无用处。
D.胡安国道德高尚,备受他人敬重。他虽不愿为官,但仍为国分忧;有人把他和二程相提并论,即便程门高徒见到他到访,个个都是谨执官礼、规规矩矩地迎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国屡辞,南仲又言安国不臣。钦宗曰:“渠自以病辞,非有向背也。”
(2)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
参考答案:
(1)A
(2)B
(3)D
(4)①胡安国屡次辞官,耿南仲又说胡安国有对皇上不忠的心思,钦宗说:“他是因为有病而辞官,并没有背离我的意思。”
②胡安国神情严肃地说:“皇上也在重围之中,如今圣上号令发不出来,卿大夫遗憾的是想要效忠却没有办法,我又怎能只惦记自己的儿子呢?”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虽”表转折,其前断句,且前面“常若痛切于其身”句意完整,排除CD;“迄”解释为“到”,到什么时候呢?不完整,不能在“迄”后就断句,应是“然自登第迄谢事”,排除B,选A项。句子翻译为:胡安国看到中原沦陷,黎民涂炭,就好像痛在自己身上。虽然多次以罪罢去,其爱君忧国之心反而更加坚定,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于不顾。从登第到去世,四十年在官,而实际在位还不足六年。
(2)B.“此处的'在告'表示传主一直想向皇帝请假”有误,这里“在告”就是指的官员处在休假期。
(3)D.“个个都是谨执官礼、规规矩矩地迎送”分析有误,据原文“安国每来谒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可知,“迎送”有误,这里是强调送别胡安国时规规矩矩、端端正正。
(4)①“不臣”,对皇帝不忠;“渠”,他;“向背”,偏义复词,偏“背”,背离。句子翻译为:胡安国屡次辞官,耿南仲又说胡安国有对皇上不忠的心思,钦宗说:“他是因为有病而辞官,并没有背离我的意思。”
②“愀然”,神情严肃的样子;“不出”,发不出来;“恨”,遗憾。句子翻译为:胡安国神情严肃地说:“皇上也在重围之中,如今圣上号令发不出来,卿大夫遗憾的是想要效忠却没有办法,我又怎能只惦记自己的儿子呢?”
-
夜雨剪残春韭。明日重斟别酒。君去问曹瞒。好公安。试看如今白发。却为中年离别。风雨正崔嵬。早归来。
-
贝青乔曾到过贵州,写了不少西南山川和风土的名篇,载于《半行庵诗存稿》中。这首《初抵泸州寄内》诗,是从贵州东归途经四川泸州时所写的。以爱情为主题,写得缠绵悱恻。"> 群鸥终日狎,落叶数年悲。
出自唐代张子容的《赠司勋萧郎中》 作相开黄阁,为郎奏赤墀。君臣道合体,父子贵同时。国以推贤答,家无内举疑。凤池真水镜,兰省得华滋。未睹风流日,先闻新赋诗。江山清谢脁,花木媚丘迟。吏部来何暮,王言念在兹
-
战国策·中山·阴姬与江姬争为后《阴姬与江姬争为后》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文言文,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以下是文言文之家整理的《阴姬与江姬争为后》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文言文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
出自宋代王质的《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
-
出自魏晋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
-
孟良,我的勾当你试猜咱 出自元代朱凯的《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 第一折(冲末扮杨景领卒子上,诗云)雄镇三关几度秋,番兵不敢犯白沟。父兄为国行忠孝,敕赐清风无佞楼。某姓杨名景,字彦明。父亲是金刀无
-
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
-
庾信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 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梁朝宫廷文人
-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至八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课本 湖北省的国学教育工作推广成果显著,走在我国前列。近年该省出版了《国学经典诵读》、《国学经典名句书写》、《古诗词诵读》等序列教材,建立了湖北省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