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胡令能《咏绣障》全诗赏析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注解
①花蕊(ruǐ):花心。这里指花朵。娇:指花朵美丽鲜艳。
②拈(niān):用两三个指头捏住。床:指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
③安:安置,摆放。
④下柳条:从柳树枝条上飞下来。
译文
傍晚时分,堂屋前面的花朵开放得鲜艳美丽,女工们拿着描花的彩笔,精心地把花朵描在绷着绣布的绣架上。绣成的屏风摆放在春天的花园里,因绣得精巧逼真,竟引逗得黄莺飞下柳条,向着绣障中的花间飞来。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诗。首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含苞待放,娇美异常──这是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这一句虽然用意只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
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工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风飞来。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而且还因黄莺入画,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都省去了,像“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活进行时飞针走线情况的诗句,是不可能在这首诗中找到的。
沈德潜在论及题画诗时说:“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说诗晬语》卷下)“不粘”在绣工本身,不以正面敷写争巧,而是以映衬取胜,也许这就是《咏绣障》在艺术上成功的主要奥秘。
-
蜀道后期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释: ⑴蜀:今四川一带。 ⑵争日月:同时间竞争。 ⑶洛阳:当时的首都。武则天称帝后
-
语义说明:比喻名声非常恶劣。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名声败坏」的表述上。 声名狼藉造句:01他因为嗜赌酗酒,弄得声名狼藉。 02那个人声名狼藉,你还想跟他交朋友? 03他无恶不作,在这地区早已声名狼藉
-
鲁迅(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
-
阳春曲·知几 白朴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 诗书丛里且淹留。 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白朴简介:白朴和马致远是王实甫之外,以文采见长的作家。白朴,字仁甫
-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①,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②,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①双
-
不问主人来看竹,小溪风物似家林。春供馈妇几番笋,夏与行人百亩阴。直气虽冲云汉上,高材终恐斧斤寻。截竿可举北溟钓,欲赠溪翁谁姓任。
-
百折不挠,意指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比喻意志坚强,品节刚毅。也作“百折不回。”语出汉蔡邕《太尉桥公碑》:“其性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
-
《续西游记》主题探奥 王增斌 内容提要文章是对明代出现的《续西游记》一书的主题、人物形象及艺术结构进行全面研究。作者认为《续》书在题旨上是对前《西游记》的反拨,抛却所谓前《西游记》ld
-
折桂令·风雨登虎丘 乔吉 半天风雨如秋。 怪石於菟。老树钩娄。 苔绣禅阶。尘粘诗壁。云湿经楼。 琴调冷声闲虎丘。剑光寒影动龙湫。 醉眼悠悠。千古恩雠。
-
【近世人物志】 明清两代,乡试、会试,实行分房阅卷,每一房分配一位考官,名曰同考官,他们的工作,有如比赛的初选,披沙拣金,把本房的优秀试卷挑出来,加以批语,推荐给主考官,由其复眩如果考生最终金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