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其二 杜牧
《赠别·其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紧承上首,抒发诗人与歌妓难分难舍的离别情怀。首句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诗歌以精炼流畅、清新俊逸的语言,表达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味悠长。
原文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
“多情”:指平时空自多情,此刻悲伤至极,反倒相对无言,显得象是无情。
惟觉:只觉得。
樽:酒杯。
垂泪:指蜡泪下滴。
翻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赏析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以议论的方式陡起。多情,指离别的双方本来就有真挚感清,此刻在离席别筵之上,更是思绪万千。也许诗人应当表现两人缱绻缠绵的柔情,但却只是默然相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所以说“总无情”。“总”字是强调,也许是过去“多情”才导―种“无情”。说“却似”,又正道出这“无情”的表象下蕴藏着“多情”的实质。这“多情”与“无情”的矛盾统一,鄉她反衬出情之深刻,刻骨铭心。
次句“惟觉樽前笑不成”,樽前相对,为了宽慰对方,缓解离绪,彼此都想努力装点欢容,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强颜欢笑,结果仍然是无言相对,却似“无情”。但这种“无情”,正是太“多情”的结果。“惟觉”二字于无可奈何的口吻中透出惨然凄凉的心境。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两句用赋比兴的手法,将眼前蜡烛的形象与即将分离的离人形象融为一体。离筵上点着蜡烛,这是陚实;由蜡泪联想到离人伤别之泪,由“蜡烛有芯”联想到离人的“有心”惜别,并以前者隐喻后者,这是由兴而比。将本来无知的蜡烛人格化,陚予它人的感情,这就使得形象的比喻意蕴无穷,而达到物我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以致很难分清是借物寓情还是直接以物拟人了。
这首诗用议论和比喻暗示了别时情景和人物的心境,眼前景和联想、比喻、赋比兴、拟人等多种艺术手段联合运用,使这首诗成为惜别伤离之作中的佳作。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
采莲湖上棹船回,风约湘裙翠,一曲琵琶数行泪。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作品赏析【注释】:
-
《酬刘员外见寄》,这是一首唐诗,为五言律诗,作者严维。刘员外即刘长卿,是作者对刘长卿赠诗的酬答。 酬刘员外见寄 严维 苏耽佐郡时,近出白云司。 药补清羸疾,窗吟绝妙词。 柳塘春水漫
-
《春夜喜雨》 年代:唐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品赏析 这是描
-
云鬟雾鬓胜堆鸦,浅露金莲籁绛纱。不比等闲墙外花。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
-
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取之官舍,又在左右,则尤难。临江[1]地故硗啬[2],官署坏陋,无陂台亭观之美。予至则构数楹为阁山草堂,言近乎阁皂[3]也。而登望无所,意常怏怏。一日,积雪初霁,
-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2-3]。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
-
于令仪诲人 原文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1),长厚不忤物(2),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室(3),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4)。令仪曰:“汝素寡悔(5),何苦而为盗耶(6)?”曰
-
比红儿诗(百首录一) 罗虬 薄罗轻剪越溪纹,鸦翅低从两鬓分。 料得相如偷见面,不应琴里挑文君。 赏析: 《比红儿诗》为唐代后期诗人罗虬的代表作,为组诗,共百首,体例
-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