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解释:一满园的菊花好似郁金黄,中间有一丛却雪白似霜。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朝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标签: 菊花 节日 重阳节 植物《重阳席上赋白菊》译文
一满园的菊花好似郁金黄,中间有一丛却雪白似霜。
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重阳席上赋白菊》注释
郁金黄:花名,即金桂,这里形容金黄色的菊花似郁金黄。
孤丛:孤独的一丛。
白头翁:诗人自谓。
《重阳席上赋白菊》赏析
《重阳席上赋白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后两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诗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题为“赋白菊”,诗开头却先道满园的菊花都是金黄色。“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这是用陪衬的手法,使下句中那白色的“孤丛”更为突出,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一点红色也就更加显目了。“满”“郁”与“孤”两相对照,白菊更为引入注目。“色似霜”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白菊皎洁的色彩。
更妙的是后两句:“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诗人由花联想到人,联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贴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由于诗人随时留心观察生活,故能迅速从现实生活中来选取材料,作出具体而生动的比喻。这一比喻紧扣题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句“白头翁人少年场”,颇有情趣。白菊虽是“孤丛”,好似“白头翁”,但是却与众“少年”在一起,并不觉孤寂、苍老,仍然充满青春活力。
《重阳席上赋白菊》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时在一个重阳日与客饮酒赏菊有感而作,约作于公元835年(大和九年)。
-
即黄帝,传说黄河流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曾在阪泉打败炎帝,在涿鹿击杀蚩尤,从此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传说他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易·系辞下》:“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
-
孙德昭文言文阅读理解 孙德昭,盐州五原人也。其父惟最,有材略。黄巢陷长安,惟最率其乡里子弟,得义兵千人,南攻巢于咸阳,兴平州将壮其所为,益以州兵二千。与破贼功,拜右金吾卫大
-
成语发音: 「yīng tí yàn yǔ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 成语出处: 唐·皇甫冉《春思》诗:“
-
成语发音: 「pāo kuī qì jiǎ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盔:作战用的金属帽;甲:作战用的金属防护衣。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成语出处:
-
成语发音: 「shēn zhōng kěn qǐ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比喻分析深刻,能击中要害,或能说到点子上。 示例: 这篇文章不长,但是论点明确,
-
出自唐代李宣古的《咏崔云娘》 何事最堪悲,云娘只首奇。瘦拳抛令急,长啸出歌迟。只见肩侵鬓,唯忧骨透皮。不须当户立,头上有钟馗。
-
宋-彭汝砺未得从君醉宴亭,坐无酒意正醒醒。云飞野壁春心远,蝶误花枝昼梦惊。草履踏泥寻曲径,纱衣冒雨上重城。金丝不厌幽闺地,时向高风叶一声。形式: 七言律诗会员贡献还没有译注信息翻译这首诗词收录诗词(1
-
出自先秦佚名的《获麟歌》 唐虞世兮麟凤游。 今非其时来何求。 麟兮麟兮我心忧。
-
宋-李纲春光不为干戈薄,花县纵观桃李开。可惜繁华劳剪刻,莫教风雨便残摧。溪山有意相辉映,蜂蝶多情自往来。应笑逐臣心似铁,客中扶病亦登台。形式: 七言律诗押[灰]韵会员贡献还没有译注信息翻译这首诗词收录
-
出自宋代萧允之的《点绛唇(记梦)》 花径相逢,眼期心诺情如昨。怕人疑著。佯弄秋千索。知有而今,何似留初莫。愁难托。雨铃风铎。梦断灯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