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标签: 伤春 春天《三月晦日偶题》译文
季节气象不断变化,日新月异,痴情的男女总是想将春天苦苦留住。
何必为一时的百花凋零而感到遗憾,夏天的树木已成荫,多么可爱动人。
《三月晦日偶题》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芳菲:香花芳草。
何须:何必,何用。
可人:称人心意。
《三月晦日偶题》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是北宋诗人秦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首先从节令上着手,说自然界的风物,随着季节的转换而不断更新,而痴心儿女何苦要对春天苦苦留恋;三四句从反对痴心儿女对春天的逝去而伤心遗憾上着手,指出对繁花的凋谢不需要抱恨,接下来的夏天,树木荫浓,同样令人高兴。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文人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三月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难免激起诗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唐诗人贾岛有首著名的《三月晦日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表现的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秦观这首绝句,与贾岛诗一样,也是通过议论,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但秦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诗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诗是说理,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强调应该顺其自然。推而广之,诗人也是在阐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因此,当你失去了什么时,不要过分抱憾,要正视现实,知足常乐。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 合意的所在;顺境有顺境的快乐,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使人步入顺境。通过这诗,我们充分理解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并从中得到勉励。宋人的说理诗,虽然常常有陈腐惹人生厌的地方,但也不乏像这首诗一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
出自唐代唐求的《题友人寓居》 寓居无不在天涯,莫恨秦关道路赊。缭绕城边山是蜀,弯环门外水名巴。黄头卷席宾初散,白鼻嘶风日欲斜。何处一声金磬发,古松南畔有僧家。
-
出自唐代神迥的《句》 鸦鸣东牖曙,草秀南湖春。(见《诗式》)
-
出自唐代孙元晏的《齐。王僧祐》 肯与公卿作等伦,澹然名德只推君。任他车骑来相访,箫鼓盈庭似不闻。
-
宋-吕大临花气自来深户里,鸟声长在远林中。班班叶影垂新荫,曳曳丝光入素空。形式: 七言绝句押[东]韵会员贡献还没有译注信息翻译这首诗词收录诗词(12)首吕大临(宋)成就不详经历吕大钧弟。初学于张载,后
-
寄当涂赵少府炎全文:晚登高楼望,木落双江清。寒山饶积翠,秀色连州城。目送楚云尽,心悲胡雁声。相思不可见,回首故人情。寄当涂赵少府炎全文翻译:夜晚登上高楼四处了望,双江清丽,叶落纷纷。山色清寒,积翠聚秀
-
里妇寓言 [明]马中锡 汉武帝时,汲黯使河南,矫制发粟;归恐见诛,未见上,先过东郭先生求策。 先生曰:“吾草野鄙人,不知制为何物,亦不知矫制何罪,无可以语子者。无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
-
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召对,上喜曰:“不意朕八旬外复得一人!”嘉庆四年,署理浙江巡抚,寻实授。海寇扰浙历数年,沿海土匪勾结为患。元征集群议为弭盗之策,造船炮,练陆师,杜接济。五年
-
成语发音: 「mǎ chǐ tú zē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
-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 有
-
出自唐代包何的《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一作送李使君赴泉州)》 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