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全诗意思及赏析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作品《送方外上人》。此诗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理应不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末两句写诗人对方外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
此诗写得妙趣横生、闲情逸趣,流露出诗人很看重灵澈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境界,向往隐居深山之中,规劝方外上人“莫买沃洲山”,表现出诗人规劝方外上人领悟真隐和假隐之真谛,莫隐居变成趋时,亦体现出诗人与方外上人之间的真挚友谊。
作品原文
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词句注释
1、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孤云”句:张祜在《寄灵澈诗》中有“独树月中鹤,孤舟云外人”句,与此用意正相同。将:和,共。
3、沃洲山:在浙江省新昌县东,相传为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有放鹤峰,养马坡,道家列为第十二洞天福地。
作品译文
野鹤驾着孤云高飞天空,岂肯在人间居住?你不必到著名的沃洲山福地,那可是人们最熟悉的去处。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是一般的亲朋好友间的送往迎来,而是送僧人归山。被送者不是尘世俗人,诗中也没有送别一般尘世俗人的“黯然魂销”的怅别之情,而颇多调侃,兼有嘲讽之意。
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云”与“鹤”本来已不是俗世凡物,何况还是“孤云”与“野鹤”,这样超尘脱俗之物在人世怎能留得住呢?因此诗人诙谐地说:“岂向人间住。”尘世难留方外高人。方外高人理应去深山古刹,静心修炼;因此,上人归山,恰得其所,理应祝贺,不该作儿女之态,像俗人那样依依不舍,甚至帐惘无极。
三、四句是对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不少僧人爱住名山宝刹,实际上并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扬名,然后接近权贵,以求闻达于皇帝,达到加宫进爵的目的。这与假隐士走终南捷径的手段相似。“莫买沃洲山”,暗寓出沃洲山名声太大,人们都知道那地方,会影响修行,会成为走“终南捷径”的人。这后两句与裴迪《送崔九》的后两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是同一用意,但此诗说得更直率。由此可见,作者与上人的关系亲密,可以直接规劝,所以吴瑞荣在《唐诗笺要》中说:“索性勉其入山之深,是何等交谊?”
观此诗作,写得妙趣横生、闲情逸趣,流露出诗人很看重灵澈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境界,向往隐居深山之中,却规劝方外上人要另觅他处,“莫买沃洲山”,表现出诗人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领悟真隐和假隐之真谛,莫隐居变成趋时,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
出自唐代唐彦谦的《秋晚高楼》 松拂疏窗竹映阑,素琴幽怨不成弹。清宵霁极云离岫,紫禁风高露满盘。晚蝶飘零惊宿雨,暮鸦凌乱报秋寒。高楼瞪目归鸿远,如信嵇康欲画难。
-
出自唐代佚名的《乌氏葬碑》 牛领冈头,红箫笼下。葬用两日,手板相亚。
-
成语发音: 「xiù cái rén qíng zhǐ bàn zhā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秀才:指儒生;人情:情面,情意。秀才多以诗文、书画赠人
-
鸣沙山别看野马般狂唳也有动人的抒情飘逸在寂静天穹奇妙犹如梦幻死亡,恐惧也化作惊喜人没滋润过她的嗓子她却报人以歌声1985年7月31日作者 ">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文言文翻译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所编著的,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以下是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文言文起玄黓涒滩,尽阏逢阉茂五月,凡
-
宋琪,字俶宝,幽州蓟人。少好学,晋祖割燕地以奉契丹,契丹岁开贡部,琪举进士中第,署寿安王侍读,时天福六年也。幽帅赵延寿辟琪为从事,会契丹内侵,随延寿至京师。延寿子赞领河中节度,署琪
-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任贤用典名句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同志引用魏源的这句话,提出了了解一个人能力的四个方
-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出自宋代词人秦观的代表词作之一《满庭芳·山抹微云》。此词虽写艳情,却能融入仕途不遇,前尘似梦的身世之感。上阕写景,引出别意,妙在“抹”与“连”两个动词表现出风景画中的精
-
竹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赏析 写竹子气节清高,不与白花争艳争香,不惹蜂撩蝶,也借喻作者自己的超脱世俗的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
出自唐代刘言史的《弼公院问病》 一头细发两分丝,卧见芭蕉白露滋。欲令居士身无病,直待众生苦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