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全诗意思及赏析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出自元代元好问创作作品《台山杂咏》。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仕金官至知制诰。金亡后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元好问逝世,年六十八。
作品原文
台山杂咏
元好问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
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作品注释
1、这句说站在五台山向北望去,天显得很低,而五台山的五个山顶却显得更高了。
2、灵鳌:神龟。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上帝使十五巨鳌举头顶之,五山遂屹立不动。此句形容松涛海浪,山顶如鳌头,以五仙山喻五台。
3、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4、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
5、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
6、湍溪:急流的河溪。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
7、翠微:青翠的山峦。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
8、妙高峰:佛教传说中的最高峰,这里代指五台山。
作者简介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仕金官至知制诰。金亡后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年六十八。元好问擅作诗、文、词、曲,各体皆工。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擅作诗、文、词、曲,各体皆工。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
成语发音: 「sān shí liù cè ,zǒu shì shàng jì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
-
出自唐代姚月华的《有期不至》 银烛清尊久延伫,出门入门天欲曙。月落星稀竟不来,烟柳胧朣鹊飞去。
-
出自唐代寒山的《诗三百三首》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
-
出自唐代崔融的《塞垣行(一作崔湜诗)》 疾风卷溟海,万里扬沙砾。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 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 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壁。十月边塞寒,四山沍阴积。 雨雪雁南飞
-
出自元代王冕的《归来》 头白归来惊面生,东家西家知我名。 友朋投老渐凋落,儿女向年俱长成。 野梅花开尚古色,山风吹雨堕寒声。 最喜溪翁会真率,浊酒过墙香满罂。
-
今因刘、关、张弟兄三人,不从俺丞相凋,私奔暗出许都,来到这徐州,又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占了徐州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关云长千里独行》 楔子(冲末曹操同张文远上,开云)幼小曾将武艺攻,驰驱四海结英雄。自从扫灭风尘息,身居宰相禄千钟。某乃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也。幼年曾为典军校尉,因破黄巾贼有功
-
出自宋代寇寺丞的《点绛唇(遗妓)》 春睡腾腾,觉来鸳被堆香暖。起来慵懒。触目情何限。深院日斜,人静花阴转。柔肠断。凭高不见。芳草连天远。
-
画楯朱栏绕碧山。平湖徒倚水云宽。人家杨柳带汀湾。目力已随飞鸟尽,机心还逐白鸥闲。萧萧微雨晚来寒。
-
出自唐代黄滔的《寄林宽》 相知四十年,故国与长安。俱喜今辰在,休论往岁难。海鸣秋日黑,山直夏风寒。终始前儒道,升沈尽一般。
-
煮粥侍姊注音版文言文《 煮zhǔ粥zhōu侍shì姊zǐ 》 李lǐ勣jì贵guì为wéi仆pú射shè , 其qí姊zǐ病bìng , 必bì亲qīn为wéi粥zhōu , 釜fǔ燃rán辄zhé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