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全诗意思及赏析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出自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山村咏怀》。此诗又名《一去二三里》,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作品原文
山村咏怀
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作品注释
①去: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作品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
出自南北朝江淹的《别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
-
宣州长史弟昭赠余琴溪中双舞鹤诗以言志全文翻译、赏析和鉴赏(李白)
宣州长史弟昭赠余琴溪中双舞鹤诗以言志全文: 令弟佐宣城,赠余琴溪鹤。 谓言天涯雪,忽向窗前落。 白玉为毛衣,黄金不肯博。 背风振六翮,对
-
文言文之家为您整理战国策·张子仪以秦相魏拼音版、注音版,欢迎阅读。战国策·张子仪以秦相魏注音版《 张zhāng子zǐ仪yí以yǐ秦qín相xiāng魏wèi 》 张zhāng子zǐ仪yí以yǐ秦qín
-
出自唐代赵冬曦的《奉酬燕公见归田赋垂赠之作》 穷鸟婴笼缀,孤飞任播迁。鹪鹩王佐用,复此挫冲天。楚云何掩郁,湘水亦回邅。怀哉愧木雁,忽尔枉兰荃。愈疾同枚叔,销忧比仲宣。归途书可畏,弱操石犹坚。覆载虽云广
-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重过圣女祠》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参考翻译注
-
他既然支调咱家回去,早气出我个四句来了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孟德耀举案齐眉》 第一折(外扮孟府尹同老旦王夫人领家僮上。诗云)白发刁骚两鬓侵,老来灰却少年心。不思再请皇家俸,但得身安抵万金。老夫
-
出自唐代崔泰之的《同光禄弟冬日述怀》 吾族白眉良,才华动洛阳。观光初入仕,应宿始为郎。飞萤玩书籍,白凤吐文章。海卿逾往雅,河尹冠前张。择才绥鄢郢,殊化被江湘。高楼临广陌,甲第敞通庄。列馆邙山下,疏亭洛
-
出自唐代李九龄的《寒梅词》 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
-
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
-
成语发音: 「nǚ dà shí bā bià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指女子在发育成长过程中,容貌性格有较多的变化。 成语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