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全诗词意思及赏析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出自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词作《水调歌头·游览》。这首词通过抒发一次春游的感受,表现了鄙弃世俗的清高。上片描绘溪山美丽的春景;下片描述主人公高蹈遗世之情态,大有放浪形骸之外的飘逸和潇洒。全词情景交融,缓缓道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虽然也流露了词人徘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心情,但仍不失豪纵之气。
作品原文
水调歌头·游览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作品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⑵瑶草:仙草。汉东方朔《东方大中集 ·与友人书》云:“不可使尘网名鞍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⑶武陵溪:陶渊明《桃花源记》称晋太元中武陵郡渔人入桃花源,所见洞中居民,生活恬静而安逸,俨然另一世界。故常以“武陵溪”或“武陵源”指代幽美清净、远离尘嚣的地方。武陵:郡名,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常德。桃源的典故在后代诗词中又常和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传说混杂在一起。
⑷枝:一作“花”。
⑸“我欲”三句:元李治《敬斋古今红》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蜕。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坡语也。”
⑹“红露”句:化用唐代王维《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句。
⑺倚:依。一作“欹”。
⑻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琴。
⑼谪仙:谪居人间的仙人。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知章)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
⑽螺杯:用白色螺壳雕制而成的酒杯。
⑾灵芝:菌类植物。古人以为灵芝有驻颜不老及起死回生之功,故称仙草。
⑿“醉舞”二句: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作品译文
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创作背景
此词为黄庭坚春行纪游之作。黄庭坚曾参加编写《神宗实录》,以文字讥笑神宗的治水措施,后来又被诬告为“幸灾谤国”,因此他晚年两次被贬官西南。此诗大约写于作者晚年被贬谪时期。
作品鉴赏
此词情景交融,词人采用幻想的镜头,描写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表现了他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不愿媚世求荣、与世同流合污的品德。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时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词牌简介
水调歌头,著名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作品格律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韵)。
注:前片第三、四句,后片第四、五句,可作上六下五,也可作上四下七。平仄可出入处颇多,须善掌握调配。
作者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又中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最终死于宜州贬所。
-
文艺审美分类创造·正剧 是从戏剧的审美感受上来区分的一种类别。正剧又称悲喜剧或狭义的“戏剧”。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样性,既具有悲剧人物的崇高、严肃性
-
出自唐代楼颖的《西施石》 西施昔日浣纱津,石上青苔思杀人。一去姑苏不复返,岸旁桃李为谁春。
-
出自唐代李九龄的《上清辞五首》 入海浮生汗漫秋,紫皇高宴五云楼。霓裳曲罢天风起,吹散仙香满十洲。楼锁彤霞地绝尘,碧桃花发九天春。东皇近日慵游宴,闲煞瑶池五色麟。上清仙路有丹梯,影响行人到即迷。不会无端
-
【诗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出自唐代栖白的《送造微上人游五台及礼本师》 寒空金锡响,欲过渭阳津。极目多来雁,孤城少故人。与师虽别久,于法本相亲。又对清凉月,中宵语宿因。
-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作者: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
出自唐代郑遂初的《别离怨》 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尘生锦步障,花送玉屏风。只怨红颜改,宁辞玉簟空。系书春雁足,早晚到云中。
-
出自唐代水神的《霅溪夜宴诗(屈大夫歌)》 凤鶱鶱以降瑞兮,患山鸡之杂飞。玉温温以呈器兮,因碔砆之争辉。当侯门之四辟兮,墐嘉谟之重扉。既瑞器而无庸兮,宜昏暗之相微。徒刳石以为舟兮,顾沿流而志违。将刻木而
-
冻浦鱼惊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冻浦鱼惊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冻浦鱼惊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不讲理的老子不下雨的天。父亲就是我们头顶那片不下雨的天,从未给予过我们应得的滋润。儿时,认为父亲似天上厚厚的积云,让我们承受着太多的窒息和压抑。“不许上树,不许到河边去,不然就打断你的腿!”心里不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