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全诗赏析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rén shì lǐng tóu yún ,jù sàn tiān shuí guǎn 。jun1 sì gū yún hé chù guī ,wǒ sì lí qún yà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送别友人王彦猷的酒席上,作者写了这首词。上片写依依惜别,下片发人生感喟。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是对友人归程的预测。从江北登上归舟,可以重新见到江南的景色,意思是从江北登程,去向江南。“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一处江北,一处江南,数年不能相聚,在依稀的别梦中,韶华逝去,岁月蹉跎,鬓生白发,脸增衰容,人就变得越来越老了。白居易诗:“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苏轼诗:“钟鼓江南岸,归来梦自惊。”意境有相似之处。但白、苏诗主要寄托了对江南的怀念,而作者这首词抒发的主要是对友人的眷念。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过片以后,主要是抒发对人生飘泊聚散无常的感喟。这里作者选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一是把“人”比作“岭头云”,飘忽变幻,聚散无常;二是把“君”比作“孤云”,飘泊在外,何处归宿?“万物各有托,孤云独无依”(陶潜《咏贫士诗》),处境之凄凉落寞可见一斑;三是把“我”比作“离群雁”,孤雁失群,凄惶哀鸣,“一声何处离群雁,那向江村静处闻”(戴复古诗),与孤云的况味可说毫无二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这种感慨,是作为带有普遍性的人生规律来认识的。这种认识,固然有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以及分手在即引起的怅惘这种直接原因,但终究也反映了作者消极伤感的情绪。
作者同时还有一首同词牌的《再和彦猷》,意境、情调同本词大致相仿,录以备考:“霜叶下孤篷,船在垂杨岸。早是凄凉惜别时,更惜年华换。别酒解留人,拚醉君休管。醉里朱弦莫漫弹,愁入参差雁。”
-
【生卒】:1911—【介绍】: 法国新小说派*作家,著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1935年开始写作。曾在波尔多创办过小型杂志《江河手册》。二次战时,参加过抵抗运动,被逮捕过,关入集中营,后来却奇迹般地活了
-
【题 解】李白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首五律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25岁时第一次远游,由三峡出蜀,准备沿长江东行漫游各地之际写的。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长江南岸。题
-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参考翻译 翻译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1],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 烽火连三月[3],家书抵万金[4]。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 "> 交甫怜瑶珮,仙妃难重期。
出自唐代张子容的《春江花月夜二首》 林花发岸口,气色动江新。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交甫怜瑶珮,仙妃难重期。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
-
成语发音: 「guā dì pí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比喻贪官污吏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的财产。 成语出处: 《新唐书·程日华传》:“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
-
出自唐代李质的《宿日观东房诗》 曾入桃溪路,仙源信少双。洞霞飘素练,藓壁画阴窗。古木愁撑月,危峰欲堕江。自吟空向寂,谁共倒秋缸。
-
出自先秦屈原的《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
-
出自唐代无名氏的《落日山照曜》 裴回空山下,晼晚残阳落。圆影过峰峦,半规入林薄。馀光澈群岫,乱彩分重壑。石镜共澄明,岩光同照灼。栖禽去杳杳,夕烟生漠漠。此境谁复知,独怀谢康乐。
-
我若不改了,显的我就无才学了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瘸李岳诗酒玩江亭》 第一折(冲末扮东华仙领八仙同仙童上)(东华云)万缕金光灿碧霞,三山海岛映仙家。片片彩云风散尽,融融丽日照东华。贫道乃东华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