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赏析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zhī jiě shā chǎng wéi guó sǐ ,hé xū mǎ gé guǒ shī hái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注释①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③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古人有诗云:“沙场烽火连胡月。”④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鉴赏
“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
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出自五代李煜的《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参考翻译注释①此词调名
-
【原题】:况子沿檄来归舟过淮右绣衣左国录赠行以诗因及衰配次韵奉酬三首
-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出自宋代韩元吉的《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参考赏析赏析这首小
-
出自唐代李希仲的《东皇太一词》 吉日初齐戒,灵巫穆上皇。焚香布瑶席,鸣佩奠椒浆。缓舞花飞满,清歌水去长。回波送神曲,云雨满潇湘。
-
出自唐代裴说的《汉南邮亭》 高阁水风清,开门日送迎。帆张独鸟起,乐奏大鱼惊。骤雨拖山过,微风拂面生。闲吟虽得句,留此谢多情。
-
出自两汉蔡琰的《悲愤诗》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疆。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
-
出自唐代郑澣的《和李德裕游汉州房公湖二首》 太尉留琴地,时移重可寻。徽弦一掩抑,风月助登临。荣驻青油骑,高张白雪音。祗言酬唱美,良史记王箴。静对烟波夕,犹思栋宇清。卧龙空有处,驯鸟独忘情。顾步襟期远,
-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元丰六年十
-
拔苗助长文言文寓意 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相关推荐】拔苗助长文言文答案文言文《拔苗助长》阅读答案拔苗助长文言文启示拔苗助长文言文注释
-
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