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全诗赏析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jǔ bēi yāo míng yuè ,duì yǐng chéng sān rén 。
yuè jì bú jiě yǐn ,yǐng tú suí wǒ shēn 。
zàn bàn yuè jiāng yǐng ,háng lè xū jí chūn 。
wǒ gē yuè pái huái ,wǒ wǔ yǐng líng luàn 。
xǐng shí tóng jiāo huān ,zuì hòu gè fèn sàn 。(tóng jiāo huān yī zuò :xiàng jiāo huān )
yǒng jié wú qíng yóu ,xiàng qī miǎo yún hà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哪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亮和身影,我应及时行乐,趁着美好的春光。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结为忘年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注释
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间:一作“下”,一作“前”。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既:且。不解饮:不会喝酒。
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定。邈:远。云汉:银河,泛指天空。
参考资料: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参考资料: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7-348
赏析二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人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当时李白身居长安,正是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所以写下本诗,告诉自己及时行乐。
参考资料: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7-348
-
不肖子有“三变”世有不肖子,凡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货其庄田庐舍而食之;第二变为蠹虫,货其家藏古籍而食之;第三变为大虫,货其奴婢而食之。不肖子无世无之,咸由其先祖不教以诗书仁义之所致也。古人云:“遗之黄
-
出自唐代佚名的《武后明堂乐章。角音》 出震位,开平秩。扇条风,乘甲乙。龙德盛,鸟星出。荐珪篚,陈诚实。
-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通过用典,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但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 "> 中国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研究
【3788】中国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研究(宣勇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48万字,2018年3月第1版,75元)△共8章:①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大学与校长;②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制度环境与理论建构;③我
-
牙齿于我们而言是很重要的,尤其对喜欢吃甜食的人来说,牙齿是一个需要精心照顾的部位,而对于公众人物来说一口漂亮的牙齿也在自身形象的考虑范围内。
-
出自元代李直夫的《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 第一折(冲末扮陈太守领张千上)(陈太守诗云)农事已随春雨办,科差犹比去年稀。小窗睡彻迟迟日,花落闲庭燕子飞。老夫姓陈,双名全忠。由进士及第,随朝数载。谢圣恩
-
出自唐代岑文本的《安德山池宴集》 甲第多清赏,芳辰命羽卮。书帷通行径,琴台枕槿篱。池疑夜壑徙,山似郁洲移。雕楹网萝薜,激濑合埙篪。鸟戏翻新叶,鱼跃动清漪。自得淹留趣,宁劳攀桂枝。
-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
出自唐代李咸用的《绯桃花》 茫茫天意为谁留,深染夭桃备胜游。未醉已知醒后忆,欲开先为落时愁。痴蛾乱扑灯难灭,跃鲤傍惊电不收。何事梨花空似雪,也称春色是悠悠。
-
四至八道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四至八道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四至八道的出处、成语典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