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全诗赏析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zhōng yuán shì yè rú jiāng zuǒ ,fāng cǎo hé xū yuàn liù cháo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注释
译文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声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树木在晚风中萧萧作响。
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
注释
秣(mò)陵:金陵,即南京。
山色:钟山的景色。江声:长江的水声。
十三陵:明代十三个皇帝(从明成祖至崇祯帝)陵墓的总称。萧萧:此处状风声。
中原事业:指迁都后的明王朝。江左:建都南京的几个政权。
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参考资料:
李安纲 杨桂森 杨蔷云.《万家诗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63页
赏析
秣陵怀古,光看题目,似乎还是传统诗词中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吟咏。可纳兰性德不然,他围绕明朝开国建都于金陵,后来统治全国,迁都北京,最终仍落得个覆灭的命运展开议论。
诗的前两句是借景抒情。“山色江声共寂寥”,秦淮自古繁华地,这里江山险要,有虎踞龙盘之势。可是如今南京钟山的美景、长江的水声都归于寂静,呈现一片凄凉的景象。诗人眼前是秣陵,但思绪所及,却是对千里之外的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树晚萧萧”的联想,晚风吹过明皇陵,只有树叶微微作响,两者同样都是一片萧索的境况。“中原事业如江左”,这句将全诗主旨直接揭开: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即所谓的“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这些所谓的“江左”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那样腐朽黑暗,荒淫逸乐,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的覆辙。一个“如”字,将看似对立的“中原”与“江左”等同了起来。这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芳草何须怨六朝”。以“芳草”来咏叹六朝衰亡的诗词从来就有很多,如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等皆是。纳兰性德感叹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可见,在他眼里,清朝取代明朝是顺应历史发展的。
整首诗的描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跨度很大,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虚实相映,写景和议论相结合,寓兴亡于山色夕阳、江涛草树之中,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待世事的沧桑变化,突破了前人金陵怀古之作的旧框架。
参考资料:
蔡义江.《绝句三百首》.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4月:第294页—第295页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康熙帝离京南巡,十月至江宁(即南京),康熙帝祭祀明孝陵。贵族出身的纳兰性德触景生情,从统治者的角度,写出了这首怀古诗。
参考资料:
毋永利.《古诗观止》.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9月:第429页
-
战国策·赵二·王立周绍为傅《王立周绍为傅》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文言文,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以下是文言文之家(www.wywzj.cn)整理的《王立周绍为傅》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文言文
-
出自唐代皇甫曾的《送商州杜中丞赴任》 安康地理接商於,帝命专城总赋舆。夕拜忽辞青琐闼,晨装独捧紫泥书。深山古驿分驺骑,芳草闲云逐隼旟。绮皓清风千古在,因君一为谢岩居。
-
语义说明:将衣食赠送他人,以示关怀之意。 使用类别:用在「尽心待人」的表述上。 解衣推食造句:01他解衣推食的善行,赢得许多人的敬仰。 02王先生经常解衣推食地帮助一些孤苦无依的人。 03响应冬令救济
-
乘桴的解释?乘桴的典故与出处 《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
-
如渴如饥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如渴如饥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如渴如饥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瓦影之鱼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瓦影之鱼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瓦影之鱼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出自唐代李山甫的《迁居清溪和刘书记见示》 担锡归来竹绕溪,过津曾笑鲁儒迷。端居味道尘劳息,扣寂眠云心境齐。还似村家无宠禄,时将邻叟话幽栖。山衣毳烂唯添野,石井源清不贮泥。祖意岂从年腊得,松枝肯为雪霜低
-
春华秋实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春华秋实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春华秋实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出自唐代顾云的《池阳醉歌赠匡庐处士姚岩杰》 九华太守行春罢,高绛红筵压花榭。四面繁英拂槛开,帖雪团霞坠枝亚。空中焰若烧蓝天,万里滑静无纤烟。弦索紧快管声脆,急曲碎拍声相连。主人怜才多倾兴,许客酣歌露真
-
兄弟息怒,俺未曾与曹操交锋,先杀了一员将,也做的个于军不利也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关云长千里独行》 楔子(冲末曹操同张文远上,开云)幼小曾将武艺攻,驰驱四海结英雄。自从扫灭风尘息,身居宰相禄千钟。某乃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也。幼年曾为典军校尉,因破黄巾贼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