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病逝,九品中正制,支谦在吴译经
魏黄初七年(226)五月十七日,魏朝建立者、文学家曹丕(魏文帝)在洛阳病逝,终年40岁。曹丕,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曹操次子。小时候喜好习开、击剑,博贯经史,汉延康元年(220)即魏王位,并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士族门阀在政治上的特权得到巩固和确立,因此颇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同年,代汉即帝位,建立曹魏政权,在位共7年。曹丕虽在政治上建树不多,但在文学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与其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所著《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专着。曹丕还命王象、刘勋等人编辑了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他以皇帝的身份高度评价了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死后,皇太子曹叡继位,是为明帝。曹真、陈群、司马懿受遗诏辅政。
九品中正制
220年,曹丕为了获得贵族支持和国家进行有效治理,采纳了士族陈群的建议,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于各州郡设大小中正,分别以本地人在中央任官员者充任,负责察访、品评本州郡的士人,加以评定,写出简短的评语,称品和状。品乃是等第,依据士人家世高低,定为止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状就是关于士人德行、才能的评语。品和状写好以后,由小中正、大中正、司徒逐级上报吏部尚书,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从而,以专职举士的中正官和吏部尚书负责的选官制度取代了原有的由各级地方行政长官荐举官吏的制度。随着司马氏集团取代曹魏政权,九品中正制在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下,开始蜕变。只重门乘、不重人才的做法,使其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最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了门阀士族的政治工具。九品中正制作为选官制度的初衷和职能至此已完全丧失,至隋统一中国时被彻底废除。
支谦在吴译经
支谦,字恭明,又名越。祖先为大月氏人,汉献帝末年,支谦从洛阳避乱到建业(今江苏南京)。支谦自幼学习中国书典,后跟随著名佛经翻译家支谶的弟子支亮(字纪明)学习佛教,因而是博览经籍,深通佛学。他还通晓六国语言,多才多艺。孙权授予他博士,并请他作太子的都是。太子登死后,支谦隐居穹隆山中。吴黄武二年(223)支谦开始翻译佛经,至吴建兴二年(253),历时30年,共译出佛经49部,主要有《维摩诘经》、《大明度无极经》、《首楞严经》等,并制《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支谦所译佛经文丽简略,文显意明,又较符合汉人习惯。他还开创了佛经翻译的“会译”之法,在译经时把一些名词、概念译成老庄哲学中相应的词语,开了两晋南朝佛孝玄学化的先河。
-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盯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
-
世事方艰便猛回。丛筠佳处得栽培。花光别有一枝梅。头似雪盔那复漆,心如风篆也无灰。生前相遇且衔杯。仁山词另录并有小桃红曲调删去。
-
人的一生中,能够立自身根基的事不外乎两件: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的确,做人之难,难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成事之难,难于从纷乱的矛盾和利益的交织中理出头绪。而最能促进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
-
一落千丈造句十一则
-
天文学(Astronomy)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
-
去年春正月,渡江访足下,留信宿[1],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足下固不自信,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矩矱[2],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3]。仆回秦淮,将欲检箧中文字[4],悉致之足下,
-
鹧鸪天 向子堙 有怀京师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 鳌山宫阙倚晴空。 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
-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轣辘,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泠。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词巧妙点化前人佳句,竟创出一种别样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