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道光年间考中进士,在京城做到了礼部侍郎,二品高官。公元1852年,他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孝,不久咸丰帝就下达了要求各地在籍官员督办团练的诏令。曾国藩的做法与其他大臣不同,他的目的不在于组织地方性的民团,而是着手于建立一支新军。这支军队全由湖南人组成,湖南简称湘,所以被称为“湘军”。
曾国藩以他的亲友、师生、同乡为骨干,招募朴实、也都缺乏社会经验的农民当兵。湘军的饷银比绿营兵高出一倍,内部实行家长式管理,下一级由上一级挑选和指挥,最后听命于曾国藩一人。曾国藩利用团练大臣的地位,取得了脱离于地方的司法权,在组织和整肃湘军的过程中,就擅自处决了二百多人,被人称为“曾剃头”。他借着督办团练的机会,截留朝廷过往的赋税、饷银,私自卖官、开征,用来购买了一千多门洋炮,置办了三百余艘战船。一年之间,湘军陆营、水营兵力达到一万七千余人。
在太平军西征部队的进击下,绿营兵节节败退,清政府一再下令湘军增援。老谋深算的曾国藩不愿轻易冒险,一边抗旨拖延,一边加紧了湘军的军事训练。公元1853年底,太平军攻克湖北黄州,咸丰帝不得不亲笔写信给曾国藩,说,已经火烧眉毛了,要他“激发天良”,出兵打太平天国。曾国藩感到军事准备已经完成,这才同意出境作战。从此后,湘军就成了太平军最主要和最凶恶的敌手。
湘军虽然挽回了局部战场的颓势,但也受到了太平军沉重的打击。公元1854年4月,太平军在长沙附近的靖港大败湘军,曾国藩羞愤之下投水自杀,被部下救起。一年后在江西湖口,石达开又沉重打击湘军水师,曾国藩眼看将被俘虏,又一次投水自尽,被捞起后逃回南昌城中,还特地写了遗嘱。只因西征军取胜后,奉调回师天京参加攻打江南大营的作战,才使曾国藩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命运。
然而,太平军在大好的军事形势下,却爆发了一场可怕的内讧。公元1856年,东王杨秀清利用“代天父传言”的特权,令洪秀全下跪,逼他加封自己同为“万岁”。洪秀全秘密召回韦昌辉包围东王府,杀了杨秀清,韦昌辉后来又被洪秀全诛杀。在这场自相残杀的“天京之变”中,有两万名太平军战士死去。石达开在全家被害、又处处受到排挤的情况下,负气带领主力部队十万人出走西南,先后转战七省,终被清军消灭。
“天京之变”不仅给了湘军喘息和重整的机会,而且改变了各战场的力量对比。曾国藩乘势攻占了安庆,打开了通往天京的门户。他让弟弟曾国荃沿长江东下进攻天京,左宗棠由江西进入浙江,李鸿章从上海进犯 苏南,三面合击,围困天京达两年之久。公元1864年7月,湘军用炸药炸开城墙,攻入天京。守城的太平军虽然因为长期饥饿而奄奄一息,仍然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天京沦陷后,太平天国的余部还在江南各省坚持斗争达四年之久。
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被誉为“中兴名臣”,博得清朝和帝国主义者一片赞赏声。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历史教训,为了避免朝廷疑忌,于是主动将十二万人的湘军逐步遣散,由旗兵南下接防。但他的势力和影响,已经非常大。仅仅在他的幕僚中,担任总督、巡抚以上高官的就有二十六人,其中包括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重臣。“湘军系”成为清朝统治阶层中的一个重要政治集团。
-
说起春秋时代的美女,知名度最高的当然是西施,西施具体漂亮到什么地步,史料里没有具体的描绘,尤其是对于身材五官本身,诚所谓“无图无真相”。好在有《诗经》,给我们留下了春秋时代关于美女标准的
-
本篇收集了荀子的学生平时所记下的荀子言论,因为这些言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用某一词语来概括,而这些言论从总体上来看大都比较概括简要,可以反映出荀子思想的大概,所以编者把它总题为“大略”。
-
战西风遥天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疵。今日个病恹恹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作品赏析【注释】:
-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里所谓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
-
有关于小学三年级谚语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下,希望它对小朋友有帮助。 冻死不拆厝,饿死不掳掠。 上梁不正下梁欹,下梁不正倒下来。 理正不怕官,心正不怕鬼。 可以无钱,不可无耻。 理不明,
-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作品赏析【注释】:重观瀑布。
-
“中庸文化”是孔孟(儒家思想)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儒家思想之中庸文化 “中庸”就是强调“善”。 对于ldquo
-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作品赏析【注释】①燎:燃。沉香:水沉木制成
-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
-
她容貌倾城,八岁“咏絮之才”的声名享誉天下;她侠肝义胆,心怀天下,时人评之为林下之风;她能吟诗作对,也能提刀杀敌。她的人生本来一路开挂,然而嫁了一个草包丈夫后人生境况急转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