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李石,字子坚,辽阳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01 23:20:21阅读:810
李石,字子坚,辽阳人,贞懿皇后弟也。石敦厚寡言,而器识过人。天会二年,授世袭谋克,为行军猛安。睿宗为右副元帅,引置军中,属之宗弼。拜参知政事。阿琐杀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离只,遣使奉表东京,而群臣多劝世宗幸上京者。石奏曰:“正隆【注】远在江、淮,寇盗蜂起,万姓引领东向,宜因此时直赴中都,据腹心以号令天下,万世之业也。惟陛下无牵于众惑。”上意遂决,即日启行。
安化军节度使徒单子温,平章政事合喜之侄也,赃滥不法,石即劾奏之。方石奏事,宰相下殿立,俟良久。既退,宰相或问石奏事何久,石正色曰:“正为天下奸污未尽诛耳。”闻者悚然。石司宪既久,年浸高。上表乞骸骨,以太保致仕。十六年,薨。
石以勋戚,久处腹心之寄,内廷献替,外罕得闻。观其劾奏徒单子温退答宰臣之问,气岸宜有不能堪者。时论得失半之,亦岂以是耶?旧史载其少贫,贞懿后周之,不受,曰:“国家方急用人,正宜自勉,何患乎贫。”后感泣曰:“汝苟能此,吾复何忧。”史又称其未贵,人有慢之者,及为相,其人以事见石,惶恐。石曰:“吾岂念旧恶者。”待之弥厚。
山东、河南军民交恶,争田不绝。有司谓兵为国根本,姑宜假借。石持不可,曰:“兵民一也,孰轻孰重?国家所恃以立者纪纲耳,纪纲不明,故下敢轻冒。惟当明其疆理,示以法禁,使之无争,是为长久之术。”趣有司按问,自是军民之争遂息。北京民曹贵谋反,大理议廷中,谓贵等阴谋久不能发,罪止论斩。石是之。又议从坐,久不能决。石曰:“罪疑惟轻。”入,详奏其状,上从之,缘坐皆免死。北鄙岁警,朝廷欲发民穿深堑以御之。石曰:“不可。古筑长城备北,徒耗民力,无益于事。北俗无定,居出没不常,惟当以德柔之。若徒深堑,必当置戍,而塞北多风沙,曾未期年,堑已平矣。不可疲中国有用之力,为此无益。”议遂寝。
【注】正隆:金国海陵王的年号。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惟陛下无牵于众惑             惟:通“唯”,希望
B.石司宪既久,年浸高           司:观察
C.有司谓兵为国根本,姑宜假借。 假借:宽免
D.国家所恃以立者纪纲耳         恃:依仗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B.“乞骸骨”是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C.“劾奏”中的“劾”即检举揭发,“劾奏”指向皇帝检举揭发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也指整个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石见识过人。他是皇亲国戚,但不张扬;中都发生变故,众大臣劝世宗去上京,李石分析形势,认为世宗去中都对国家有利,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
B.李石痛恨贪赃枉法的行为。节度使徒单子温贪赃枉法,李石弹劾他,奏事时让宰相等候了很久,出后,宰相询问缘由,李石的回答令人震动。
C.李石安于贫穷,有度量。史料记载,李石小时候贫穷,拒绝姐姐帮助,让姐姐感动;李石还没显贵时,有人得罪了他,日后李石却不计前嫌,待他更好。
D.李石处事公正。军队和百姓发生矛盾,有人想袒护军方,李石提出公允的意见;有人图谋造反,与之牵连获罪的人判定死罪,李石对判决提出疑问,并把自己的意见报告皇帝。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家方急用人,正宜自勉,何患乎贫。
(2)趣有司按问,自是军民之争遂息。

参考答案
1.B  司:主管。
2.D  (中国古代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与"中国"不是一个概念,中国古代的国号只代表某一个政权,而“中国”的涵义则有很多,主要的并非是一个政权的名称,即使用来指称政权,也常常不指一个政权,或指同时并立的几个政权,或指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的多个政权。)
3.D  (结合文本语境可知“李石对判决提出疑问”不对,原文为“石是之”。)
4.(1)国家正是急着用人的时候,正应该自我努力,哪里能担心贫困。(用,自勉,患,贫各1分,句意1分)
(2)催促官员去查问,从此军民的争夺就停止了。(趣,按,遂,息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李石,字子坚,辽阳人,是贞懿皇后的弟弟。李石敦睦忠厚,寡言少语,然而他的器度胆识却超过常人。天会二年(1124),李石被授予世袭谋克,当了行军猛安。睿宗当时是右副元帅,把李石安置在军中,归属宗弼麾下。拜参知政事。阿琐杀了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离只,然后派使者进东京上表,群臣中多数劝世宗驾临京都。李石上奏说“:正隆远在江、淮一带,寇盗蜂起,百姓万民盼望东方,应该趁现在这个机会直接奔赴中都,占据腹心要地来向天下发号施令,这是千秋万代的大业。只请陛下不要让众人牵着走。”皇上于是拿定了主意,当日就启行。安化军节度使徒单子温,是平章政事合喜的侄子,贪赃枉法,李石就上奏弹劾他。正当李石陈奏此事时,宰相在下殿站立,等候了很久,李石退出来后,宰相问李石奏事为什么这么久,李石严肃的说“正是因为天下犯法贪污的没有全部被杀灭罢了。”听到的人感到震动。李石主管御史台又很长时间,年纪渐大,上表请求解职,凭着太保的身份退休。十六年去世。
李石以有功勋的皇亲的身份,长期处在腹心要害部门,宫廷内部献计献策,对宫廷以外之事很少知道。观察他弹劾上奏徒单子温时退避回答宰相大臣的发问,气岸确实有不能承受的地方。当时人们对他评论得失参半,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旧史记载李石年少时家境贫困,贞懿皇后周济他,他不接受,说“:国家正急用人,正应该自勉,怎么能在乎贫困呢?”皇后感动地哭着说:“你能做到这样,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旧史中又称他不自以为贵,人们有侮慢他的,等到他做了宰相,当年侮慢他的人有事去见他,很是惶恐。李石说“:我难道是忘旧仇的人吗?”对待那人很厚道。
山东、河南的军民关系很坏,争田的事屡次发生,没有停止过。有司认为军队是国家的根本,暂且应该借用土地。李石持不同意见,他说:“兵、民是一样的,哪个轻哪个重?立国所凭仗的是纪纲,纪纲不明,所以下面敢于轻视和冒犯。只有让他们明确划分疆界的道理,宣示有关法律禁令,让他们不再争执,才是长久之计。”催促官员去查问,从此军民的争夺就停止了。北京百姓曹贵阴谋造反,朝中大理廷议时,说曹贵等人有阴谋,但很长时间没有行动,定罪最重是论斩。李石同意这个意见。又议协同犯罪的,久议不能定夺。李石说:“罪行有疑点不能肯定,只有从轻处理。”他进朝,向皇上详细汇报了情况,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因此与本案有牵连的都免于死罪。北部边疆一带年年报警,朝廷想发动百姓挖深沟用来抵御北人。李石说“:不行。古代修筑长城防备北人入侵,白白耗费了民力,于事无益。北人不定居,出没无常规,只有以德政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如果挖了深深的战壕,必须得设置军队把守,而塞北多风沙,要不了几年,战壕就填平了。不能把中国有用的力量搞得很疲劳,如果这样做一点好处也没有。”原来修深壕的建议于是搁置起来了。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梦到自己得肺癌会有什么预兆

    梦见自己得肺癌,得此梦,小人运多,财运难以长久之迹象,与他人间和睦相处,事业长久。如做此梦,乃是有无形之财,成水火既济之象。可有好运之意,因金钱与他人争斗者相处,多有不利之事。秋天梦之吉利,冬天梦之不

  • 贺知章《咏柳》全诗赏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

  • 狡兔三窟造句七则

    语义说明:比喻有多处藏身的地方或多种避祸的準备。 使用类别:用在「多处居所」、「狡猾诡诈」的表述上。 狡兔三窟造句:01那些毒梟狡兔三窟,到处流窜,让警方经常扑空。 02官场多诡诈,我不得不学狡兔三窟

  • 自暴自弃造句十则

    语义说明:指自甘堕落,不求上进。 使用类别:用在「自我放弃」的表述上。 自暴自弃造句:01怕的是你自暴自弃,否则谁能奈何得了你? 02他并不因失败就自暴自弃,反而是越挫越勇。 03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有

  • “宋之问,字延清,汾州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人。父令文,高宗时为东台详正学士。之问伟仪貌,雄于辩。甫冠,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

  • 为什么小王的体重有时候有50公斤有时候只有3公斤?

    脑筋急转弯题目:爱吃零食的小王体重最重时有50公斤,但最轻时只有3公斤,为什么? 脑筋急转弯解析:刚出生的时候大家都很轻。 脑筋急转弯答案:那是他刚出生的时候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怨》翻译赏析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①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②夫婿觅封侯。 【注释】 ①凝妆:盛妆。 ②悔教:悔使。 【简析】

  • 颐和园词

    汉家七叶钟阳九,澒洞风埃昏九有。南国潢池正弄兵,北沽门户仍飞牡。仓皇万乘向金微,一去宫车不复归。提挈嗣皇绥旧服,万几从此出宫闱。东朝渊塞曾无匹,西宫才略称第一。恩泽何曾逮外家,咨谋往往闻温室。亲王辅政

  • 与友人论学书·(清)顾炎武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1],往往言心言性[2],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3];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4]。性命之理,著之《易传》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诗《春晓》全文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