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泻寒碧,古风吹太清:齐己《秋夜听业上人弹琴》赏析
齐己
万物都寂寂,堪闻弹正声。
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
湘水泻寒碧,古风吹太清。
往年庐岳奏,今夕更分明。
作者简介:
齐己(863?~937?)唐末僧人,著名诗人。俗名胡得生,唐潭州益阳(今湖南宁乡)人。出家后栖居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有《白莲集》。存诗十卷。
注释:
①上人:精于佛学的僧侣。
赏析:
唐人咏听琴的诗很多,但像这首诗从裨补世道人心的角度立意的作品却并不多见。所以沈德潜评曰:“太和之气,从来咏琴诗俱未写到。”(《唐诗别裁》)。
首联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万物都寂寂”,写秋夜之静,没有一点声息,显见是一个天气晴好无风的夜晚。“堪闻弹正声”,点出诗人听到业上人弹的琴声。一个“堪”字,不仅突出了静中闻琴的听觉效果,而且也强调静夜有助于听琴者屏气入神,仔细品味弹琴人所弹的乐调的高下优劣,及其所表达的情志所在。接着的“弹正声”三字,就写出了诗人品味的结果。所谓“正声”,指声音纯正。“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荀子·乐论》)“姑洗生应钟,比于音,故为和。”(《淮南子·天文训》)所谓“顺气”,所谓“和”,都是指冲和纯正之气,可见纯正的乐调具有冲和纯正之气,使人听了身心能进入冲和纯正的境界。业上人弹出的即这种正声。
颔联就上面的意思发出议论:“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世上之人,如果他们的心地都像业上人弹的琴声那样纯正,那么天下就不会再有烦扰和纷争,就会呈现清平的政治局面。这里,诗人首先是赞扬业上人能以纯正之心传纯正的琴声;其次也明显带有劝诫世人之意。唐末社会矛盾激化,兵连祸结,李唐王朝大厦将倾。诗人虽然身入空门,但从这首诗看,他并没有忘记世事,并且可以说其诗意正是对当时倾危的世道人心而下针砭的。诗人认为导致“天下和平”的途径在于个人心性的修持。
颈联正面描写琴声。诗人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湘水泻寒碧”,以秋季湘水的奔流及清澈生寒,暗示琴声的流畅凄凉;十分形象。昔人俞伯牙弹琴,志在流水,他的知音者钟子期听了便赞扬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这里,诗人同样进入了类似的音乐境界。他特意拈出“湘水”来,则因湘水素以清澈著称,所谓“湘川清照五六丈”(《湘中记》),故而古代诗文中多称湘水为潇湘,“潇者,水清深也。”(《水经注》)这样,才更符合“泻寒碧”的特点。“古风吹太清”,是说琴声明朗飘洒,像亘古即有的天风飘过太空。“古风”在这里又似有双关之意。诗人似乎从琴声中听出上古淳朴清正的古调遗风。作者在另一首诗中说:“此声含太古,谁听到无心。”(《听赵师尊弹琴》)可以参证。
尾联回忆昔日与业上人在庐山相会,曾听到过他弹琴的事,赞颂业上人“今夕”所弹的“正声”听而“更分明”。这不仅是业上人琴技的更加精进,而且体现出他心性修持的更臻纯正之境。
-
《过旧宅二首》是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巡幸其出生地“武功之别馆”时创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描述了作者巡幸旧宅的情景,抚今追昔,即景抒怀,基调昂扬,风格雄浑,表现了一代帝王的宏伟气魄与豪迈情怀
-
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注释: [1]伴随著书本(“竹帛”)化成青烟消散,“万世帝业”的
-
销薄春冰,碾轻寒玉,渐长渐弯。见凤鞋泥污,偎人强剔,龙涎香断,拨火轻翻。学抚瑶琴,时时欲翦,更掬水鱼鳞波底寒。纤柔处,试摘花香满,镂枣成班。时将粉泪偷弹。记绾玉曾教柳傅看。算恩情相著,搔便玉体,归期暗
-
贯云石 《蝶恋花 钱塘灯夕 永乐大典卷二万三百五十四》全诗赏析
灯意留人云自列。六市轻帘,*露钱塘月。十二修鬟流翠结。东风摇落仙肌雪。浅浅银壶催晓色。兰影香中,总是江南客。去国一场春梦灭。
-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作者简介】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洛阳(今河南洛
-
盲公戴眼镜——你装比 茅坑里丢炸弹——你激起公愤(粪) 盲人学绣花——你瞎逞能 生孩子不叫生孩子——吓人 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
-
元鸲鄂州寓馆严涧宅》 凤有高梧鹤有松,偶来江外寄行踪。 花枝满院空啼鸟,尘榻无人忆卧龙。 心想夜闲唯足梦,眼看春尽不相逢。 何时最是思君处,月入斜窗晓寺钟。 翻译:
-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作品赏析按鹤注:此广德元年秋阆州作。盖苍溪属阆州,橘熟在秋候也。《杜臆》:《地志》:苍溪于阆中为上
-
上联:丰稔龙年留喜气 下联:小康蛇岁溢春潮 上联:云霞燕舞春光艳 下联:灵草蛇衔寿气浓 上联:丰年盛景龙蛇舞 下联:新岁春光彩蝶飞 上联:山舞银蛇春烂漫 下联:路驰骏马景妖娆 上联:天征瑞象迎新岁
-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