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解读:格律诗为什么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第一、它给人以均齐美。格律诗,充分利用了汉字独体、方块的特点。在五、七言格律诗中,每个字就像一位士兵,按照规定的行数(句)和列数(字),排列成整齐的队列和方阵,就像阅兵式上的仪仗队,在视觉上给人以均齐的美感。
第二、它给人以节奏美。五、七言格律诗,整体上有均齐美,但均齐中又不呆板,“队列和方阵”中词组停顿、音调升降有规律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参差感、节奏感。单音独体字的汉字,便于灵活地组成单子、二字、三字、四字的音组,形成错落有致的停顿(节奏点),加之每个字都有四声的变化,特别是按照平仄或相间或相对的有规律的变化,呈现出结构上和语调上的差异性、多样性。词组长短相间声调阴阳相错,使人吟诵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第三、它给人以音乐美。格律诗,最讲究声调和谐押韵。声韵,是格律诗的“乐谱”。它使节奏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正是借助有规律的韵脚,使全诗的联句之间相互照应,在全诗中发挥着整体性、稳定性的作用;正是借助有规律的韵脚,看似参差无序的音节“贯穿成一个完整的曲调”,同一韵的声音间隔出现,往复回应,使人听起来悦耳动听,产生一种和谐回环的美感;正是借助于有规律的韵脚,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起其他任何诗作更便于人们吟诵和记忆。
第四、它给人以对称美。对称是一种高级美感。格律诗充分利用了“单音”、“独体”、“方块”的独特优势,把对称融于句型、结构、音调、词意中,使对称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试问,世界上哪一种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有这样悦目、顺口、赏心的对称美?
第五、它给人以简洁美。格律诗,从句数看,多则八句,少则四句。从字数看,多则56个字,少则20个字,这种“苛刻”的规定,客观上要求作者必须在炼字、炼句、炼意、炼格上下功夫,以最简洁的语言文字描绘多彩的世界和表述丰富的内心情感。
总之,格律诗借助于汉字的独特优势,创造出美妙的情感表达形式。它是先贤们在长期的诗歌创作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后形成的“黄金定律”,是宝贵的艺术财富。如此美妙的文学形式,为什么要摒弃,否定呢?复兴中华文化,怎么能少了格律诗呢?
-
刘郎浦口号 吕温 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幄黄金。 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 【注释】 ⑴浔(xun寻):水边。 ⑵步障:古代贵族出行时用来遮避风尘的幕布
-
语义说明:指用鼻子哼气讥笑某一人事物以表示不屑、鄙视。 使用说明:用在「蔑视鄙夷」的表述上。 嗤之以鼻造句:01这种卖友求荣的人,我当然要嗤之以鼻! 02他每每大言不惭,惹得众人对他嗤之以鼻。 03你
-
《鹧鸪天》 年代:宋作者:柳永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早在几千年前,大思想家墨子就告诉我们: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充分说明教育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每个人的一言一行、
-
僧人遍满天下,不是西域送来的。即吾中国之父兄子弟,穷而无归,入而难返者也。削去头发便是他,留起头发还是我。怒眉瞋目,叱为异端而深恶痛绝之,亦觉太过。 佛自周昭王时下生[1],迄于灭度[2],足迹未尝履
-
《卖花翁》是唐代诗人吴融的作品,通过写皇亲国戚肆意买花的景象,表现了豪门势家的奢靡生活。此诗以委婉的笔法,加强了讽刺意味。 卖花翁 吴融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
-
瑞鹤仙·乡城见月 作者:蒋捷 绀烟迷雁迹,渐碎鼓零钟,街喧初息。风檠背寒壁,放冰蟾,飞到蛛丝帘隙。琼瑰暗泣,念乡关、霜华似织。漫将身化鹤归来,忘却旧游端的。 欢极蓬壶蕖浸,
-
醉太平·失题 无名氏 利名场事冗。林泉下心冲。 小柴门画戟古城东。隔风波数重。 华山云不到阳台梦。 溪水不接桃源洞。 洛阳城不到武夷峰。 老先生睡浓
-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