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对了,人就对了
《管子·心术》心之在体,君之位也。
“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
心就是人体的主人、君主,人的心若遵循正道,则身体上下无不一片祥和;心若失其道,或者被欲望充塞,则感官也必然会失去作用。
佛家认为,世界是自我内心的变现。内心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台湾心灵作家张德芬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你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功利心太炽热的人,看人只看他对自己是否有用,再好的风景放在他眼前,他也会视而不见,因为他心里只有名利,世界在他眼里只是一个名利场。
你以为你是自由的,自由地看、自由地听,自由地想象,其实这些总是受制于你的心。你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内心“选择”看到的样子。这种“选择”往往都是不易察觉的。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会导致主体从客体中去佐证。
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喜欢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心理定势。
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你相信潜规则,就会发现无数潜规则;你相信不公平,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而你相信努力,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
所以,决定人的视野的,决定人能看到什么风景的,不是人的眼睛,而是人的内心。
心对了,才不会走错路
王阳明认为:“人人自有定盘针”。人人都有良知良能。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不是因为他们的良知良能比寻常人多,而是因为他更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良知。
从这种观点出发,王阳明认为世界上没有坏人,而只有恶念、坏习气、坏习惯。所以他说,善是本心,恶是习气。
善是一种本质,而恶只是一种习气和偏见。凡夫俗子,不是败给了出身、运气,而是被偏见、私欲蒙蔽了本心而不自知罢了。
王阳明认为,我们强加于外物的善恶、有用无用,造成了心与物的对立。我们总是以自己被私欲和偏见填充的内心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是非好恶之情。王阳明认为,这些都是蒙蔽我们,遮蔽我们认识自己本心和本性的的障碍。
这些私欲、偏见,最终会妨碍你认识这个世界,妨碍你做事情,把人“囚禁”在一种近乎佛教所说的“无明”的状态。
心学,本质上就是消除这种“蒙蔽”的修行。使人如拨云见日般通透。心学,本质上是要作减法,抛弃那些生命中的负累,寻见自我的清静本心。
只有清除了私欲,清除了妄念,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①,如今近晌午犹然睡。往常时秉笏立丹墀②,如今把菊向东篱;往常时俯仰承权贵③,如今逍遥谒故知;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徒流罪④:如今便宜,课会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作品赏析【注释】: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材,颇具历史价值。相传伟大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
-
《史记·穰侯列传》原文及翻译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姓魏氏,名冉。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①,而逐武
-
木兰花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栏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
一杯聊为送征鞍。落叶满长安。谁料一儒冠,直推上,淮阴将坛。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 作品赏析【注释】:
-
听鸣驺入谷,怕惊动、北山猿。且放浪形骸,支持岁月,点检田园。先生结庐人境,竟不知、门外市尘喧。醉后清风到枕,醒来明月当轩。伏波勋业照青编。薏苡又何冤。笑蕞尔倭奴,抗衡上国,挑祸中原。分明一盘棋势,谩教
-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校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简析】
-
临江仙 【宋】欧阳修 池外轻雷池上雨 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倚处 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 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平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