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欣赏札记(一)
陈庭平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代著名 诗人李商隐以残花缺月、黄昏迟暮伤感爱情诗为特色,抒情深厚,造意精而细,可谓典雅华丽,情思缠绵。这首《无题》诗,以首句“别”字为通篇主眼。全诗中用“东风”、“春蚕”、“蜡炬”、“月光”、“青鸟”这些含有深刻意境的词,以独特的构思,使人们浮想联翩,“苦思”的心境,已是登峰造极,无可代替。 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真情地描绘了人的别离情景。古代人们因交通极不便利,唯有相见难,但又何谓“别亦 难”,“别”字带有人的难舍之情。“十八相送”的传说,人们不会忘记,离别该是多难。在信息化的今天,现代交通,人们见时容易,别时也快,不会有那种难舍难分的感觉。紧接着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表面看来与第一句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她以“百花残”物景衬托了分别之苦。“东风”实际代表了春天。当东风无力时,则百卉群芳,韶华同逝,花固如是,人又何尝不是。相见难,别亦难与东风无力的意境结合在一起,实在是一种悲伤的情景。 颔联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精彩。作者利用春蚕吐丝,蜡炬燃烧自然现象,深刻反映了真诚的感情,且又悲壮。春蚕一生为丝忙碌,尽心尽力;蜡炬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燃烧过程泪流不断,灰泪一体,尽心尽责。这两句更清楚地说明对爱情的忠贞如一,海枯石烂不变心的决心和信心,也表明了作者的一种心理渴望。 颈联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突转的笔锋,也是作者要反映一个古代女子的思念之情,女为谁容?一个“改”字刻画了思念的痛苦。“月光寒”的情景更另人心寒。“寒”与“改”字相对应。增添了几多愁,联想离别之苦,这种心境和意境的文字表现方式达到了艺术 的高峰。 该诗的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是最后的感言,作者选用“蓬山”和“青鸟”两个带有神话的传说的典故,以寄托心中的希望。明知无多路,路难行,也要千方百计给自己心上人送去祝福,更加表明春蚕与蜡炬的终身的盼望。《无题》诗虽然是一首爱情诗,但她含有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尽管是悲伤且又悲壮的思念,只要你始终如一的追求,像春蚕和蜡炬一样,尽心尽责,哪怕任何艰难险阻,幸福一定会降临你的身边。
-
寄人 唐代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作者简介】 张泌,唐末五代诗人。字子澄,淮南(治今江苏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南
-
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谩催鼍鼓品梁州,鹧鸪飞起春罗袖。锦缠头,刘郎错认风前柳。
-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
-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释: ①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
-
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灯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醒酲魂。与君更把长生碗,聊为清歌驻白云。
-
中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很多不同的名称,不同朝代的这些名称也叫“国号”。这些封建“国号”都是怎么来的?各有哪些传奇故事?
-
一苦寒窗十年志 鸣鹤乘风不移气 水滴石穿业精不舍 海阔天高学贵有恒 中道莫踌躇努力进行求上达 前程颇远大乘风飞去属高材 沐化雨春风喜盛世繁荣初折桂 谢深情厚谊为中华崛起而干杯
-
木兰花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栏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
西江月 【宋】范成大 十月谁云春小,一年两见风娇。云英此夕度蓝桥。人意花枝都好。 百媚朝天淡粉,六锐步月生销。人间霜叶满庭皋,别有东风不老。
-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